虽然岁月流逝,多少积累消耗殆尽,可有些事情记忆犹新,多少年过去了仍历历在目……
当我们满怀激情纪念建军80周年的时刻,听惯了飞机轰鸣声的我忽然心有闪念:回老部队看看我们的411号飞机。
我的老部队是人民空军行列中一支最早组建的运输航空兵师,她同其他空军部队一样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那时,全师的飞机大都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二战时的运输机,有西-46、西-47、里-2飞机。上个世纪50年代初,又从前苏联购买了部分伊尔-12和伊尔-14运输机。411号飞机就是我们维护飞行过的一架伊尔-14飞机。
初夏的一天,我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老部队,曾在411号飞机上带飞过我的机械师赵海军接待了我。他是一位飞行近6000小时的特级飞行人员,现已退休。
听说我回来寻找411号飞机,他便带我到书房,轻轻地抚摸着当年自己用木头制作的411号飞机模型,如同考古学家鉴赏刚出土的一件文物。“退休后这些年,我也在一直寻找它。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们机务二中队改装新型飞机后,411号、412号、413号等伊尔-14和伊尔-12飞机都移交给了兄弟部队。不久这批飞机又到了北京、沈阳等空军部队。后来,一批老旧飞机开始退役,411号等飞机作为建军以来使用过的装备样品保留,有人说它进了某地的一个洞库,有的说它进了北京的航空博物馆,还有人告诉我,飞机早就卖了破烂回炉了,你上哪儿去找它!”我看到这位老军人说这番话时眼睛有点湿润。
“那个洞库和航空博物馆我都去找了,没有发现。工作人员说,可能是飞机被别的部队改了机号,重新喷了漆。”我接过话茬。
我们师徒俩为何对411号飞机如此情有独钟?那是因为411号飞机和建师时所有飞机一样,真实地记录了这支英雄部队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和前辈们创下的丰功伟绩:
建国之初,为支援陆军进藏,这支刚组建不久的运输机部队的飞行员们,一次又一次驾着411号飞机和其它飞机,进行了“世界屋脊”飞越天险的试航,打破了所谓“空中禁区”的神话,先后开辟了25条高原航线,在世界航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多次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氢弹爆炸后,411号等飞机挟风裹雷,冲进蘑菇云,搜集空中样品,获取了宝贵数据……
411号飞机是人民空军的“功臣”。1973年,我入伍后,从空军第二航空机务学校毕业有幸分配到411号飞机上工作。尽管飞机老旧,但还依然银光闪闪的。我们对它的维护也费尽了心血,特别是在冬季,每次飞行前,为防止滑油冻结,首先要在地面用加温炉对发动机进行加温,再按顺时针方向扳动发动机上的螺旋桨,让它转动几圈,才启动发动机。那时,老部队的5种型号的老式运输机飞行前都要完成这一程序。飞行后的检查更为麻烦,打开发动机的铝皮,滑油就会流到人的头上或脸上,弄得我们个个像“油猴”。飞行中有时遇上强烈的扰动气流,飞机会发出“嘎嘎嘎”的怪响,听起来像是机翼断裂似的。
1975年,邓小平同志主持军委工作,决定为运输航空兵师购买一批涡轮喷气式螺旋桨新型飞机。全师上下以高昂的热忱投入改装新型飞机的工作,仅5个月就完成了改装任务。我先后在763号、764号、765号飞机上当过机械师。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部队又先后装备了几种不同型号的运输机,有了一批大型运输机。5种老式运输机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逐渐退役,有“战功”的飞机被收藏在北京的航空博物馆。
斗转星移,老部队从组建到现在的57年间,飞机从活塞式螺旋桨,发展到涡轮喷气式螺旋桨、涡扇喷气式。它是人民空军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抖落岁月的烟尘,这支被人们誉为“空中神鹰”的部队正在向更高的云天翱翔。新的武器装备,给训练带来新的追求,也给整个部队的质量建设带来新的标准和新的推动力量!在师录像室,我观看了老部队针对未来战争的特点,与其他兵种进行陆空演习和空降合练演习的录像片。画面上,烟尘滚滚,那一架架呼啸而过的大型运输机和歼击机,一辆辆无坚不摧的坦克,一队队奋勇向前的战士,犹如一把把利剑,直捣“敌人”阵地。好一幅信息化条件下现代立体战争的图景!
在师指挥所,我见到年轻的郑元林师长。这位特级飞行员率领大机群密集编队远程奔袭近10个小时刚刚归来,他给我介绍了近年来老部队围绕信息化条件下作战和部队遂行多样化任务能力跃升的情况:大机群密集编队集合、大规模空降,与外军混合编队进行空降演练,在高原、海上、高低空,恶劣气候和电磁环境下飞行以及昼夜空投空降,紧急转场等课目的训练都达到了较高的实战水平……
老部队之行,虽然没有找见411号飞机,但我相信它留在蓝天的航迹,必将永远激励新一代“神鹰”搏击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