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7月17日电(记者包永辉)进入梅雨季节后,素有“锅底洼”之称的江苏省兴化市遭遇了特大暴雨袭击,从7月8日7时到7月9日7时,一天一夜共降雨167毫米。在特大暴雨面前,历年来作为江苏省防汛抗洪重点之一的兴化,能经受住大水的考验吗?兴化市投巨资搞的防洪工作能发挥作用吗?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赶到了兴化。
汽车进入兴化境内,一路上但见两边的河水波澜不惊,在田间作业的农民一切如常。在兴化市第二招待所附近的一道堤坝上,记者看到堤坝外河水盈岸,堤坝内静如湖面,堤外水比堤内水高出50厘米。兴化市水利局局长包振琪兴奋地告诉记者,由于防洪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农村严重受灾面积降到了20万亩,比去年减少近100万亩,主城区水淹面积也降到了30%以下。
了解兴化特殊背景的人知道,兴化市交出的这份答卷,虽说离尽善尽美还有差距,但能取得如此成绩已十分不易。里下河地区位于扬州市、盐城市、泰州市之间,地势低洼,以形似铁锅出名,而兴化市海拔高度平均在3米以下,故有“锅底洼”之称。包振琪介绍说,兴化市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了兴化市四水投塘、“下一寸,涨三寸”的特有现象,所以每年都成为江苏省防汛抗洪中的重中之重,又几乎每年都成为江苏省涝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久而久之,个别干部也对灾情见怪不怪了。
为了改变兴化城区一些地方“不设防”的防汛状况,兴化市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多方筹措资金2亿元,计划从今年开始用3年的时间,彻底改变兴化市的防洪面貌。今年以来,已累计投入8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主城区南片防洪工程、九倾小区防洪工程、新城区防洪工程等多项工程。
比数据更具说服力的是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家住兴化市上官河西岸小岛新村东巷69号的单庆生老人,经历过1991年、2003年和2006年三次特大洪涝灾害。他指着自己门前的一块地方回忆说:“前几次闹大水,这里都可以行船,而现在搞了防洪墙,这种现象不见了。”
“我们的防汛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群众的要求还差得很远。不过有了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彻底改变兴化城区"不设防"的状况。”兴化市水利局局长包振琪十分自信地对记者说。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