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背后的隐忧
———从北京国际中学生排球邀请赛看后备人才培养
看着在排球场上生龙活虎的学生们,范禄燕的脸上写满笑意:“排球运动是一项很适合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对学校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随着近年来参与排球训练的学生数量的减少,这位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排球分会的主席也渐渐感到了工作的艰难。
7月17日,2007年“中国北京迎奥运国际中学生排球邀请赛”在北京景山学校举行,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奥地利等国的7支中学生排球队参加了本次比赛,“希望借此机会能进一步促进排球运动在国内学校中的开展。”范禄燕表示。
很多从事基层排球特别是学校排球工作的人,恐怕都有着和范禄燕同样的忧虑。虽然中国排球在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在中国三大球项目中首获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在经历了一段低潮后重回世界巅峰,但中国排球的后备力量培养却并非高枕无忧。实际上,随着基层体校的萎缩,学校体育的调整,目前参与排球运动的青少年人数呈现下降趋势。正如国际排联副主席魏纪中所说:“要想排球长期稳定地发展,必须要从基础建设上做文章。”成绩进步难掩后备匮乏
刚刚过去的一个月,中国排球捷报频传———中国男排在今年的世界男排联赛中取得四场胜利,不但完成了赛前制定的目标,还表现出了全新的精神面貌;经过集训调整的中国女排在瑞士女排精英赛和俄罗斯总统杯中连夺两冠,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这些,都让球迷对于中国排球的奥运前景产生了更多期待。
然而,排球国字号球队的进步并不能掩盖国内排球后备力量匮乏的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的男排队伍中,有着完整梯队建制的俱乐部并不多,一些球队连二线队都没有。国青国少男排更是在国际大赛中屡屡折戟。
同男排相比,国内女排的后备力量培养要稍好一些,但也难言乐观。在6月底结束的第六届全国城运会女排比赛中,12支代表队集中了中国女排大部分的后备力量。从比赛来看,很多队员技术粗糙,多数队伍战术单调。难怪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在谈到人员选拔时颇为无奈:“目前国内的女排队伍偏少,有潜力的队员就那么多,年轻队员还需要更多锻炼。”学校排球难以承受之“重”
目前,国内的排球后备力量培养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各个排球俱乐部的后备梯队;二是各省市的基层体校和部分开展排球运动的学校。由于受到资金和人员的限制,各排球俱乐部的梯队建设参差不齐,很多球队都到基层体校和学校中挑选苗子。但是,要想撑起国内的排球后备力量培养重任,学校排球有些难以承受其“重”。
据记者了解,目前的学校排球主要由教育部门管理,而运动专业队又是由体育部门管理,中间缺乏通畅的流通渠道。本次“北京国际中学生排球邀请赛”组委会的副秘书长骆小铁表示,北京景山学校开展排球运动32年来,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青少年运动员,但真正进入专业队的却不多,“现在的孩子选择面很宽,上大学,找一份正式工作也许比进专业队的吸引力更大。”而在近两年的排球联赛中频频出现的“学生军”,在排管中心主任徐利看来也是无奈之举,“学生队伍参加联赛,排管中心可以按照政策拨给他们一些经费,装备方面也有保证。”
要想真正解决中国排球的后备力量培养问题,单靠中国排协、俱乐部或是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排球的后备力量培养必须要多管齐下,既要建立成熟的职业化模式推动俱乐部梯队建设,又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培训的扶持力度,在专业排球之外还要有更广泛的业余爱好群体。
中国排球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进一步重视后备力量培养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套用一句广告语:“成功?我们才刚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