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冲7月17日,中国的欧洲问题专家和来自欧洲的32名外交官共聚中国人民大学,就中国外交政策、中国和欧盟的关系等话题进行了坦诚的对话和交流。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主任冯仲平研究员认为,中欧关系很重要,他对双边合作给予积极评价。
但来自欧洲28国、欧盟委员会、理事会、欧洲议会的外交官们更想知道“双方之间存在哪些不好的因素”。
对此,冯仲平表示,2003年以来中欧关系的蜜月期已经结束,这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欧盟拒绝取消对华武器禁运,二是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他认为,中欧关系面临诸多挑战。
第一,贸易纠纷。欧盟关心的是对华贸易赤字。欧盟贸易代表曼德尔森曾抱怨说,从广州满载出发到欧洲的10艘货轮,有9艘是空载而归。欧盟觉得从中国买了许多东西,却没有什么可以卖给中国。对此,来自意大利的参赞戴维·吉格罗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说,从罗马帝国到英国,和中国做生意总是逆差,我们准备接受这一点。“我觉得,中国应该增加对欧洲的投资,欧洲也应该增加对中国的投资。”他说。
冯仲平先生认为,中欧贸易不平衡不应该只谴责中国,这在欧洲内部也是很有争议的问题,比如说,瑞典就认为贸易失衡是因为欧洲国家自己的工作没做好。
第二,非洲问题。欧洲一直是非洲的榜样,而中国的迅速发展让非洲国家认同了中国式的新的发展模式,欧洲在非洲的优越感有所降低。冯仲平告诉欧洲的外交官:“中国需要非洲的能源,但也重视非洲的长远发展,中国需要和非洲发展可持续的关系,而不是只看眼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解释说,中国不认为非洲是问题大陆。非洲应该是全球产品的自然延伸处,不应该只是原材料基地,也不应该只是给予援助。非洲需要的是发展。
第三,人权问题。冯仲平说,中国在逐渐推进政治改革,人民的民主权利有所提高,但欧洲总是觉得太慢,这是双方矛盾点之一。
除了中欧关系,双方还就奥运会、中国外交政策等进行了交流。据了解,这是外交部欧洲司举办的第三届欧洲外交官研讨班,本届学员级别较高,其中有5名司级领导,高级外交官共计19人,占学员总人数的60%左右。
本报北京7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