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人,费力地登着装满蜂窝煤的三轮车,艰难地在一段上坡路上行进。少年看见后马上上前帮着推车。 “谢谢你,小学生。”车上坡后老人感激地说。 “不用谢”。少年说完,接着赶路,目的是去偷“包包”。
这个少年就是16岁的周林卫。
1962年11月6日,周林卫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粮食局干部。9岁那年他上学了,由于学习刻苦,他的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在完美、幸福的表象下,命运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懵懂少年怀揣英雄梦走上犯罪路 周林卫上小学四五年级时,上海、天津、重庆等地的一些支边青年来到了屏边县。偶然的机会,他与他们认识了。在小林卫眼中,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大哥哥们,是“先进文化、先进思想”的代名词。
“我就是跟支边青年学坏的。”周林卫说。学坏的第一步是抽烟。他跟着他们学会了抽烟,他们夸他抽烟的样子“天真、活泼可爱”。
抽烟渐渐上瘾,他得自己想办法弄钱买烟抽了。于是,趁家里人不注意,他拉开放钱的抽屉,偷个5块、10块,最多一次偷了15块。甚至父母给姐姐的2元早点钱也被他偷了出来。从家里偷来的钱不够用,他就到大街上去偷。每次发现后,父亲都要狠狠地打他,但他一点也不知悔改。
上初中了,逃学、鬼混、偷东西成了家常便饭。为了挽救他,母亲把他送到昆明大舅那儿,找人托关系使他得以在金马中学读书。母亲希望借此让他走回正道,结果却事与愿违。他很快就认识了社会上的一些“小混混”,打架、游手好闲、谈恋爱,没钱了就去偷。很快他又被送回父母身边,从此他彻底失学了。
穿着花衣服、喇叭裤,“偷、抢、骗样样都干”,觉得自己是“吃英雄饭、做英雄事、穿英雄衣”,很是伟大,唯一怕的就是警察。
烈士陵园里的感动 1978年底,中越边境局势变得紧张起来。大批部队进驻屏边,屏边县各级政府号召各单位、各区人民积极参加支前。周林卫听到号召后,就到县政府支前指挥部请求参战,但因他未满17岁,终被拒绝。
1979年2月18日,自卫反击战爆发的第二天,周林卫独自一人来到了屏边革命烈士墓。他默默地洗去烈士脸上、身上的鲜血,为他们穿上新军装,下葬,竖起木桩制的墓碑。看到烈士的遗体,他总有立即奔赴前线的冲动。运送遗体的车要走了,他跑过去就往车上爬。周围的人忙把他往下拉,“我要上去!”他嚷着。“你是小孩,怎么能上?!”……
一天晚上六七点钟,来了80多具烈士遗体。一个烈士的肠子被打出了体外,周林卫用双手将肠子放回肚内,又拿起身边的急救包,一点一点将烈士腹部填满,再用绷带将受伤部位一圈一圈裹好。然后再为他洗脸、更衣……
周林卫说,当他做这一切的时候,心中总会生起一种悲壮的感情。
战争结束后一个月,他一个人来到烈士墓,将松动的墓碑一个个打牢。
在烈士墓的突出表现,使周林卫荣立了三等功。
领奖那天,他胸前戴着大红花、军功章,自豪地站在领奖台上。台下,他的“狐朋狗友”们,热烈地欢呼着:“祝贺你啊,周林卫!祝贺你……”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