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北京7月18日电江苏、河南、黑龙江、内蒙古、四川等地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注重改善民生,不断取得新成果。
江苏分社记者孙彬、姜涛报道:
正逢汛期,行走在江苏省盱眙县的沿淮乡村,却没有满脚泥泞的困苦。
从县城到乡镇和村组,4米左右宽的水泥路把城、乡、村紧密地连接起来,不仅方便了农民的出行,也为淮河防汛提供了方便。
记者在江苏抗洪一线的见闻印证了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
江苏省农林厅厅长刘立仁说,从2003年起,江苏省实施了惠及千家万户的农村五件实事:农村公路建设、农村改水、草危房改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调整完善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从2006年起,江苏省又推进农村新一轮五件实事工程:农村道路通达工程、农村教育培训工程、农民健康工程、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
河南分社记者梁鹏报道:
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河南省注重改善民生,初步形成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长效机制,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出门捂住脸,吃饭捂住碗,一年吃块水泥板”。在河南省辉县等水泥、耐火企业集中的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使当地群众意见强烈。
2006年,作为河南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公开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河南对沙颍河等6个重点流域,5个耐火材料重点区域,以及高速公路沿线、风景旅游区周围进行了环境综合整治,共关闭取缔重污染企业(生产线)337家(条),限期治理或停产治理重污染企业1096家。
黑龙江分社记者王春雨报道:
黑龙江省鸡西市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三个讲清楚”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个讲清楚”,就是首先要向干部群众讲清楚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即生产水平高起来、生活质量好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小康日子过起来;二要讲清楚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形象工程、不强迫命令、不强求一律、不增加农民负担;三是要讲清楚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发展新产业、营造新环境、建设新项目、培育新风尚。
内蒙古分社记者张云龙报道:
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内蒙古自治区探索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区产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地处河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来,全市以工业化带动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引进和培育羊绒、蜜瓜、番茄等一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市60%的农畜产品得到加工转化,65%以上的耕地成为企业“第一车间”,88%的农牧户进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保持15%左右的增长,2006年达到4719元。
四川分社记者丛峰、侯大伟报道:
人口过千万的成都市,人多地少,农民占三分之二,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近年来,这里发生了深刻变化。
变化始于双流县的一个探索性实践:这个农业大县为解决土地问题,在2003年初提出“三个集中”的概念,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三个集中”不仅解决了工业项目节约用地问题,而且实现了“少取多予”“以工补农”的城乡和谐发展,当年双流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居四川省第一名,城市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