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授教士官,能否自然胜任? ——教官素质之一:一线战斗员的素质
几年前,重庆通信学院几个教研室的课程表上第一次出现了“士官班”三个字。专家教授们感到,凭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这批士官生绰绰有余。
一次组训实践课上,一位士官学员对教授说:“您在讲解示范、人员分工等方面,与部队作战训练的实际有出入。”徒弟挑师傅的错,多年来还是头一回,内心受到触动的这名教授修改完善教案后,感慨地说:“对部队作战训练了解不透,要上好课还真不容易。军校教员必须具备一线战斗员素质!”
为弥补教员队伍一线战斗员素质的“短板”,学院加大教员的岗位培训和代职见习力度,组织全院教员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专业比武、轮岗交流等活动,选调37名具有部队基层任职经历的干部,充实到军事专业教员队伍,选送270名专业教员到部队代职,重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调整和修改了377门次主干课程的授课教案。
去年10月,院教学质量督导专家组随机抽查了20个士官教学班的课。部队作战训练的典型案例走进了课堂,授课内容与部队实际更加贴近。经测评,学员对教员授课的满意率达到了97%以上。在全军职业技能鉴定中,该院士官学员首次参加,通过率达到95.6%,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名牌教研室教“4+1”学员,能否轻车熟路? ——教官素质之二:军事科技创新的素质
盛夏时节,该院800多名毕业学员展开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通信对抗演练。
“红军”小分队的几名“4+1”学员,请求分队导演同意后,按照自己的设想,一改过去前沿指挥所搭帐篷、挂地图、摆沙盘的做法,把电脑接入装备,用软件连通网络,让“黑客”卧底侦察。一会儿工夫,“蓝军”分队反馈信息:“收到假情报、作战方案被篡改、遭遇强电磁干扰……”
通信指挥等几个名牌教研室的专家教授,亲眼目睹了这一幕。副教授施天刚感慨地说:“"4+1"学员受过较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之后,最需要突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院按照搭平台、建机制、推成果的思路,大力推进军事科技创新,建成了7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研究中心和10个院级实验室。
全军某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沈卫东,带领拥有12名博士和42名硕士的科研队伍,瞄准制约我军军事电源发展的“软肋”和“瓶颈”,打响了军事电源革新的攻坚战,成功研制出我军第一台特殊发电机组和“某型车载电源系统”。
目前,学院已形成紧贴实战要求、多学科领域相互渗透的科研新格局。3年来,学院共取得42项省部级科研成果、21项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出版21部
专著,发表学术论文1518篇,其中108篇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
优质课为何受到轮训学员的质疑? ——教官素质之三: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素质
一批来自各军兵种的硕士、学士,带着“回炉淬火”、用新知识“充电”的渴望,来院参加无线电指挥员培训。
接力、卫星、无线等通信专业3门优质课,被搬上了课堂。虽然教员们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仿真技术,但还是有不少学员反映“不解渴”、“吃不饱”。
某部一位连长直言:“未来作战是一体化联合作战,我们更多的需求是联合作战知识。”
机动作战通信系转型后领受的第一项重任,就是信息化条件下联合作战通信战术的研究。他们集中优势力量,克服经费不足、软硬件开发难度大等困难,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用3年时间,建成了“通信指控一体化训练平台”和“通抗一体化训练系统”。如今,学员走进宽敞明亮的信息作战专修室,只要轻点鼠标,就能进行想定作业、图上推演、通信对抗和信息作战仿真模拟训练。
3年来,学院共有12个信息化训练软件获全军优秀电教教材奖,100%的必修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信息科学概论》建成为精品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