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最接受哪种资助方式?近日,由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导的中国曙光基金评估报告日前正式发布,结果显示,将“无偿资助”与“勤工助学资助”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回报型受助”最受学生欢迎。同时,沪上各高校也在积极帮助受资助的贫困生勤工助学,自强自立。
勤工助学让“输血”变“造血” 上海西南片某高校大四学生小施家境贫困,学校不仅减免其一年学费,还为他提供了助学金。但出于种种原因,小施拒绝了这笔钱。
面对这种情况,学校老师优先为小施提供各种勤工助学岗位。慢慢地,小施便接下了不少“活儿”:为学生做家教,担任图书管理员,为每个寝室送报纸……“尽管送一份报纸1角钱,但这是自食其力所得,我挣得心安理得!”小施说。
小施表示,资助不仅仅是给钱,而要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关键是要给一个提高能力的机会,才能变"输血"为"造血"。”
九成受助生对社会实践满意 据悉,曙光基金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以来资助贫困大学生基金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个助学基金。目前曙光基金已经在全国42所大学实施,有2820人次大学生接受了资助。
曙光基金将无偿资助与勤工助学资助开创性地结合了起来。除了每年提供5000元的现金资助外,曙光基金还为受助学生安排了勤工助学的机会。近90%的受助生对社会实践表示满意,同时80%的受助生认为社会实践的收获很大。
同时,62%的调查者认为,社会实践对提高受助者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非常大;63.9%的调查者表示,社会实践对于受助者体会劳动艰辛,树立勤俭节约意识的帮助也非常大。
受助学生不忘感恩主动助人 今年暑假,上海交大机动学院的大四学生沙建军,就要踏上前往西藏支教的征程。四年前,他还是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一名受助者,四年后,他就要成为一名西部志愿者。
“这也算是我为回报社会尽的一点心意吧!”。
曙光基金的评估报告显示,该基金不仅鼓励受助学生在受助期间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还倡导受助学生在毕业以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自愿向该基金捐款,以使更多的贫困学生不断得到资助。此举也是培养受助学生的诚信观念和“感恩回报”的社会意识,让他们不仅学会“自助”,还能够“助人”。(晚报钱钰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