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山西调产的宏伟蓝图,一再被煤炭解构
本刊记者/何忠洲(发自山西)
一个外地人路过山西,拍了一组照片,里面是触目惊心的污染状况,其中白色的狗也被煤灰染黑,他起了个标题叫作:断子绝孙式的经济模式。
改变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靠调整产业结构。
但是,山西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实际上一路多舛。
“煤老大”是如何形成的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研究员苗长青说,在山西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煤炭的独大地位其来有自。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智效民告诉记者,及至解放前,山西煤炭就是国际列强虎视眈眈的战略物资,但是,直到阎锡山时代,煤炭的开采与比重都并不太大。
建国后,因为“浅内陆、近沿海”的区位优势,再加上部分近代工业基础,以及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山西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国家工业化建设、三线国防工业建设以及煤炭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
这也正是山西背上沉重计划经济包袱的开始。
但那个时候,煤炭本身并不特别突出。苗长青告诉记者说:当时化学、冶金、建材、机械制造、电子、医药、轻工等许多部门都获得一定发展。
煤炭被真正的突出始于改革开放后。1979年秋,当时的山西籍副总理薄一波复出后第一次到山西视察,明确提出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的煤炭能源基地。
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中共山西省委的认同,随后也得到中央的认可,为此,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山西能源基地办公室,推动山西能源基地建设。
“煤炭能源基地”随后被当时的山西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扩展为“能源重化工基地”。所谓“能源重化工”,当时是指能源工业、重工业和化学工业。“重化工”并不是指“重化学工业”。
1984年,随着“有水快流”的提出,国家、集体、个人一齐上,对煤炭的开发进入了大跃进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约十分之一的重点工程集中在山西,集中在重工业,特别是能源工业。这一时期,煤矿由2000多座猛增到6000多座。
1987年初,山西社科院有学者认为:“对于煤炭资源的开发,不是越多越好,否则会增加浪费性需求。”并在会上提出“开发山西煤炭资源,应当采取“以运定产,适度开发,内涵扩大,稳定增长”的16字方针。
但是,这一点并未得到主政领导的同意。
这直接造成其后煤炭生产的供过于求,整个煤炭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情况下萎缩。
一个相随的恶果是,随着各方面对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大力支持,再加上市场本身的因素,轻工业一落千丈。
上世纪90年代,山西有一大批轻工名牌产品,如早于长虹的春笋牌电视机、先于海尔的海棠牌洗衣机、还有销售额位居全国同行业第四的芳芳洗衣粉、华杰牌电子表、大光牌香烟等,后来却都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了。
单一经济结构的恶果也很快显露出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全国煤炭市场就开始出现过剩现象,此后,煤炭市场一直低迷,需求不足,到90年代中后期更是日趋加剧,省内几大矿务局先后陷入停产、半停产状况,货款回收困难,工人工资发不出。
1990年代初,当时的省领导曾专门组织班子,搞了一个调整产业结构的规划,但这个规划没有实施,形成了“纸上谈调”。
调产决心在煤炭面前失语 十年一晃而过。
1999年,山西省人均收入全国倒数第一。这年10月,新任省领导班子在运城地区召开了“调整产业结构”大会,达成的共识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山西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
随后的2000年1月,省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时间作了安排:十年为期,前5年争取使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变化,后5年争取使产业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乃至更高的水平。
2001年9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1311”规划的意见》。这一规划确定,在2001年到2005年的“十五”期间,全省要集中抓好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战略性工业潜力产品、10个旅游景区景点和10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声势非常之大,也确实做了很多事。但是,2001年,一直低迷的煤炭价格陡涨。一位煤老板告诉记者的经历是:他1998年没能考上学,没有出路,就只好办了两座煤矿,然而自办以后,就成天在外,一是要债,一是躲债。2001年的一天,他正在外面躲债,突然一个手下打电话告诉他:煤价涨起来了,六百万的款项已经打到他账上。这让他简直不敢相信。
煤炭价格的迅速飙升,使得山西的日子一下子好过起来。
建国以来,山西财政收入跨越第一个百亿元大关,到1994年用了整整45年时间。但2001年跨越第2个百亿元大关,只用了6年时间。2003年,就是在遭受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的情况下,全省财政收入仍净增87亿元,达到了379亿元,同比增长29.77%,在全国排第6位。用两年时间跨越了第3个百亿元大关。2004年增速跃居全国第二位,完成财政收入533.5亿元,一年跨越400亿、500亿两个百亿元大关。
调产的长远忧患意识,瞬间被天降的巨大喜悦所取代。
这几年来,虽然一直在喊调产,但是收效未显。
(责任编辑:赵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