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世昕尽管国家三令五申要通过信贷闸门控制一些地区房地产业近年来的持续高烧,但审计部门对部分银行的审计却发现,近年来还是有数十亿的资金违规流向了房地产行业。
今天审计署公布了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2005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的结果,公告称,审计发现3家银行2005年度违规发放贷款93.56亿元,以及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7起,另外3家银行都在信贷业务的管理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对审计部门提出的问题,3家银行的回应是,他们已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共涉及80人。
违规贷款主要流向房地产业 审计发现,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的数十亿违规贷款主要都流向了国家正在严控的房地产业。
中国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有的违规向自有资金不足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有的违规向土地储备中心发放贷款,还有的发放虚假个人按揭贷款。如2003年3月,江苏南通分行向“四证”不全、自有资金比例不足30%的南通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发放房地产开发项目贷款1.5亿元,贷款发放后被企业挪用于股权投资,截至2005年末,有9460万元形成不良贷款。
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分行2003年1月向尚未取得土地使用权证书等“四证”的上海某高尔夫别墅开发有限公司发放2.65亿元短期贷款,用于开发别墅项目,这些贷款实际被用于购置30.99万平方米土地。
交通银行上海市南支行2004年1至6月发放的112笔金额共5822.6万元的二手房贷款,在贷款发放后不久,借款人就停止还款;截至2006年8月,已形成不良贷款余额5500多万元。经延伸调查发现,这些违规贷款是一些房地产中介机构与购房人串通,按高出抵押房产数倍的价格签订售房合同,并用虚假的首付款证明和收入证明,从银行骗取的。
招商银行违规贷款问题是2005年通过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以滚动拆新还旧方式,变相向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发放了8亿元长期信用贷款。
经营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审计公告指出,三家银行都存在由于管理不力导致一些信贷业务存在风险隐患的问题。
审计发现,在中国银行2004年已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数亿元公路建设贷款的情况下,该行的公路项目贷款不良率仍由2003年的0.55%上升至2005年的4.47%,其中,非国家骨干网公路贷款的不良率较高。
交通银行被发现的问题是贷款审查不严,部分流动资金贷款被借款人用于投资和某些项目的建设。如河南洛阳九都支行2004年3月向河南某大学附属医院发放的5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中,有5431.29万元被用于购买酒店。另外,还有个别分支机构未认真履行审核职能,为客户的违规行为提供了便利。2005年4月至12月,上海地区两家公司利用其在上海闵行支行的账户,向在该行为验资开立账户的634家公司累计提供虚假注册资金4.3亿元。
招商银行的问题是一些客户将流动资金贷款挪用于证券投资、股权投资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如上海某投资有限公司2003年8月从招商银行上海外滩支行取得5亿元流动资金贷款,由于银行对资金流向监管不到位,导致该公司将其中的3.85亿元用于申购某上市公司新股,并在收回申购余款后又将其中的2亿元用于股权投资。
发现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37起 对各家银行存在的问题,审计署已依法出具了审计报告,并下达了审计决定书。对违规经营和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已移送银监会处理,并责成招商银行认真整改和纠正;对财务收支违规的问题,已责成招商银行认真整改,调整相关账目,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涉嫌违法犯罪的线索,已移交司法机关查处。
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的审计分别发现各类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21起、8起、8起。审计公告披露了部分案件线索,如1995年至1998年间,时任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行长的牛某,涉嫌违法向一家民营企业提供6000多万元贷款。
2002年6月至2004年4月,上海某生物医药工程有限公司从交通银行取得4.2亿元贷款,公司负责人王某将其中1.56亿元转移至关联企业、亲属账户,及汇往境外。
1995年至1999年,招商银行原离岸业务部负责人李某违规审批大量贷款,截至2006年6月底,共形成不良贷款69.99亿元,其中已核销形成损失的贷款有23.83亿元。
目前这三起被披露的案件已由司法机关立案查处。
本报北京7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