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力华看上去比他43岁的实际年龄要大些,也许是头天上夜班的关系,他显得憔悴而倦怠。
他的身份是红云集团昆明卷烟厂生产四部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但他给自己还找了一个“职业”,就是做家访,类似中小学老师那种。
“和中小学老师所做的家访基本一样,我经常下班以后家访。”结合红云集团的“六必访”制度,李力华把它发展为家访这种更温馨的形式。“我们的文化传统更容易接受这种把思想政治工作寓于唠嗑中的方式,”李力华说:“过去的工作方式在这个时代必须变化了,否则效果不好。”
李力华所说的时代变化其实是指现在的职工队伍构成——近年参加工作的有不少独生子女,具备许多“80后”特点。“这些20多岁的孩子心里有事也不跟你说,只和父母讲,我必须从他们父母那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遇到了什么问题。很多时候,我感到自己像个教师。”
就这样,一壶茶,一支烟,李力华总是经常带着一身白班的倦怠,在职工家开始了另外一个工作时段。
生产四部有职工452人,学历最高的有研究生,最低的有小学生。男职工312人,女职工140人。四部生产好几个品牌的卷烟,是昆明卷烟厂生产品牌最为繁杂的车间,同时又是全厂最大的一个生产部,年生产设计能力100万箱。四部在集团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004年获得云南中烟公司“技术能手”称号的李云杰也是四部的机修工,这位纯朴的退伍军人有句话代表了职工的普遍心理:“要用好先进的技术设备,必须要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来支撑,新的战场需要高素质的勇士。”
在李力华的工作经验里,工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同时又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技术规范是死东西,人是活的,有情感有思想有个性。我是学机械技术出身的,转岗到工会主席后,我感到做人的工作比做机械的难,难得太多。”他认为,这就需要爱,一种对企业对事业对人的大爱、至爱。
李力华在中专和大学一共学了整整7年的机械,1989年大学毕业到昆烟工作,直到1998年他出任工会主席之前从事机械维修长达10年。在新岗位上,李力华总是担心自己的专业惯性会在“做人”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显露。因此,他时常提醒自己,眼前这几百号职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不是只会上下班的机械性生产要素,是鲜活的生命,是积极的动能。
但这样一来,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向就很重要。“我得知道我的工人在想什么,他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李力华说,“思想政治工作我理解也是信息工作,不掌握准确及时的信息,没有法子做。”这样,通过家访的方式,李力华找到了一个沟通的好渠道。
做家访并非企业的要求,但李力华从家访中找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点和结合点,于是乐此不疲,从五六年前就开始了这种小学老师似的工作,“现在一年家访多达三四十次。”
李力华家访的内容非常广泛,从父子失和、不假外出、思想走神,到家庭困难、家庭情感纠纷等等,都是他家访并竭力解决的范畴。他进进出出一个又一个家庭,春夏秋冬不止息。“仅2006年就至少三四十次。我感到,许多职工的思想问题表现在车间里,但根源在家里,原因既多又复杂,不到他家里深入了解,根本把握不了病根。”
多年来的家访工作使李力华得到了职工的信任,许多职工把他当成倾诉的对象,家务事儿,哪怕隐私都愿意对他讲。“我珍惜职工对我的信任,每当他们把自己很隐秘的私事讲给我听时,我觉得自己担子很沉重。”李力华最喜欢听工人叫他一声“李工(程师)”,他觉得亲切,此时的这个“工”已经是“灵魂工程师”的简称了。
从与机器打交道的机械工程师到与人打交道的党务、工会工作者,某种角度看,李力华是“改行”了。“改行”了的李力华用读书充实自己,这次啃的书本不是机械制图之类的技术书,而是经济学、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他认为要创新,要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必由之路。不仅自己看书学习,李力华还让四部和省图书馆建立了每半年更换借阅图书的伙伴关系,职工中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去年有1000多人次读书,我们奖励读书读得多的职工。慢慢地读书的人多了,今年我们的奖励办法也变了,改成奖励读得好,活学活用的职工。”
李力华自己也养成了不读书不舒服的习惯。“从1998年开始,我读书上瘾,”他说,“做灵魂工程师不比机械工程师,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