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公安建立长效机制做强打击犯罪主业
经验展示
本报记者 蒋德
机制是基础 在平安江苏建设中,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对公安工作有个要求:“要打得犯罪分子不敢来江苏,来了的不敢犯罪,犯罪的也不敢犯死罪。
”
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江苏省公安厅厅长黄明说,机制。因为只有形成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长效机制,才能真正把公安机关的主业做强。
那是2003年,盐城“4·15”杀人抢劫银行金库案成功侦破后。根据案件侦破中的经验教训,他们制定了《侦破杀人案件工作规定》,在全国第一次建立健全了领导盯案、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分析研判、发案警示等一系列侦破命案工作制度,形成了命案必破的机制。
这是全国第一个刑侦工作机制。它一举改变了刑侦工作被动应付的局面,也吸引了全国的同行。翌年,公安部召集20多个省市刑侦总队负责人到江苏学习研讨,形成他们自己的机制。当然,江苏也在不断地完善他们的机制。
例如,扬州就先后出台了《重特大刑事案件侦破工作责任倒查规定》、《侦破杀人案件工作规定》、《全市公安刑侦部门整体作战工作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刑侦工作机制。分管刑侦的副局长李后生告诉记者,正是因为这种机制,他们才能将2004年以来发生的165起杀人案件,破掉164起,破案率高达99%!
而无锡市公安局通过创建各警种整体作战的长效机制,改变“等案上门”、“由案到人”的被动破案模式,探索从人、地、物中发现线索,积极经营案件,大打破案主动仗。用这种办法,仅他们的便衣侦查大队就发现并破获各类刑事案件583件,摧毁各类犯罪团伙20个,其中涉黑团伙8个,职业性盗窃犯罪团伙11个,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291名。
无锡旺庄城中村居住着1.5万名外来人口,是治安复杂地区。根据打进攻仗的思路,便衣大队从去年年中便派人进入城中村进行侦查。半年间,仅在城中村一地,就发现了四个犯罪团伙,其中包括危害严重的张同生涉黑团伙。这个团伙开设地下赌场、向经营户收取保护费,甚至公开聚众斗殴争夺地盘。便衣大队从他们的异常生活发现线索,积极经营了半年,直到他们公然以乔迁为名,强迫400多商户“赴宴”以便勒索钱财时,被突然出现的防暴警察一网打尽。
而已经建设了多年的大防控机制更是为打击犯罪布下了天罗地网。
扬州市在建设大防控机制中,根据本地实际,建立了以城区巡防力量为内圈、一城区出入口和电子防控圈为中圈、以省、市际卡口为外圈、一周边城市卡口为协作圈的城市“四圈”堵控网络。仅2005、2006两年,这个网络就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1443人,破案1656起,其中在第一时间抓获11名杀人犯罪嫌疑人,大大提高了破案效率。
人才是保证 江苏公安有一个“111”工程。这是个“加快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培养、盘活用人机制、构筑刑侦人才高地”的提高刑侦核心竞争力工程。按照这个工程,江苏公安要建立一支拥有10名以上刑侦专家、100名以上刑侦行家、1000名以上破案能手的刑侦人才队伍。
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引进。
近两年,苏州市公安局局长邵斌华每年夏天都要到公安大学和沈阳中国刑警学院跑一趟。每回他都要充满深情地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说明,他不是来找警力,而是招人才。3年间,他从这两个学院引进的专业人才达900人之多。
省厅甚至有一个招揽人才的“夏季行动”。仅2003年的夏季行动,就引进1名博士、5名硕士。其中从西南政法大学引进的女博士曹洋专门从事DNA检验工作,短短两年就攻克了线粒体检验等一个个实战急需的难题,为侦查破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而省厅1992年引进的生化人才王林生,现在已经成为省内DNA检验的领军人物,也是公安部DNA专家组成员。他的团队自主研发的DNA实验室管理系统已在全省公安机关推广使用,使全省14个DNA实验室实现了联网运行,形成以省厅DNA实验室为龙头、13个省辖市DNA实验室为支撑的工作网络。现在,通过这个管理系统每年直接破获的案件达2000多起,直接破获命案积案25起。
而更重要的人才工程,是自己培养。从2001年开始,他们先后两次派30余名骨干出国专门进行刑侦业务交流和培训,还为基层刑侦骨干举办刑警队长学校。目前这个学校已经先后培训了300多名刑警队长,被称为刑警骨干的摇篮。
正是因为他们重视人才建设,现在江苏共有两名公安部特邀刑侦专家,18名省级刑侦专家、116名刑侦行家和1000多名破案能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刑侦人才高地、人才方阵和人才梯队。
南通刑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贾东涛大学毕业时并不突出,但荣获“特别能战斗的刑警队”的南通市刑警支队给了他大量的学习、实践的机会。在侦破一起历年杀人隐案中,面对陈旧尸骨鉴定难题,在支队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他大胆实践,发明了提取陈旧尸骨DNA的改良硅珠法,终于确定了尸源。现在,他已经成为全国这方面的专家,先后为全国14个省(市)的61个兄弟单位,鉴定了72具陈旧尸骨,为破案提供了重要条件。
科技是动力 今年3月20日,南京闹市区发生一起抢劫案。两名罪犯持刀伤害并抢劫了一名刚从银行取款的市民。由于他们预谋周密,逃跑迅速,甚至连受害人都不能准确提供案犯特征。但他们不知道,由于南京在大防控建设中,加强了电子监控网络的建设,那些分布在各要点的电子眼早已将他们的行踪记录在案。当他们逃回山东老家喘息未定,就被跟踪而至的刑警抓获。
南京市公安局局长孙文德告诉记者,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强警试点市,他们一直把科技强警作为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持久动力。他们于2004年7月建成的警务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实现了数据信息全警采集、全警录入、全警共享、全警应用的根据,大幅度提升了警务效能。而在破获“3·20”大案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街面治安控制系统,只是其中的子系统之一,公安部曾专门在南京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建设的经验。
南京当然不是唯一重视科技强警的江苏城市。无论是早在80年代就率先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在破案上的苏州,还是苏北年轻而贫穷的宿迁,都舍得在科技强警上下工夫。仅以县级刑事科学技术室的建设为例,目前江苏所有县级单位都有刑事科学技术室,其中有23个一级示范技术室,13个一级技术室,没有一个技术室的等级在3级以下。正是这些高标准的县级刑事科学技术室,为全省形成以省厅物证鉴定中心为龙头,以市级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为依托,一直延伸到县的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体系中,有每秒可以比对120万枚指纹的指纹库,帮助全省刑警将利用指纹破案数从2002年的3500起,增加到2006年的1.3万起,实现了连续3年利用指纹破案全国第一;有实现了联网运行的14个规范化的DNA实验室,仅近年利用DNA数据认定的犯罪嫌疑人就达2900余人,并破获杀人积案、隐案21起。其中,利用蚊子吸附的血液提取DNA,从拖鞋中提取DNA,更成为全国利用DNA破案的精品案例。
记者感言
江苏公安机关打击犯罪的经验是宝贵的,让记者感动的是,江苏民警打击犯罪的责任感,平安建设的使命感,以及他们那种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比如,贾东涛拒绝高薪,扎根刑侦一线;比如启东刑警的“床垫随着案件走”;比如扬州刑警侦破出租车抢劫杀人案中19个月的艰难困苦……
作为一个南京人,记者想告诉大家,无论记者什么时候回家,都会看到街口闪烁的警灯,以及默默地在街边看守着居民私家车的社区保安。因为在江苏的大防控体系中,社区防控、街面控制和高科技同样为市民保障着安宁。
正是他们的奉献,才让记者在面对地方媒体时谈出这样的感受:做一个江苏人,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