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王英在传授“五花饼”的做法。
本报记者 曹红涛摄
旁白 哈尔滨市绝缘社区有家鑫欣面食餐饮店。踏进干净敞亮的小店,一阵饼香扑鼻而来。
服务员上楼叫了好一会儿,老板娘王英才呼哧带喘地跑下楼来。
“她们和面我不放心。”王英今年47岁,微胖的脸颊红扑扑的,一看就是刚干完活。她边擦汗边和记者唠起嗑来。
我以前手可笨了,不会做面点。1994年,两口子从哈尔滨市电车公司下岗分流后,带着13名职工承包下单位食堂。
可惜到1999年,企业分流人员多了,食堂难以维持,我们就开始单干。我们先是在乐园街早市租了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馒头、烧饼、包子什么都卖。两口子起早贪黑,惨淡经营。后来跟一位吉林的师傅学到了做酥饼的手艺。
不学不知道,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就下决心系统地学学。先是在省烹饪学校学了一段时间,又去牡丹江、大庆、北京等地学艺,最后,投在省内唯一的“面点大师”孙秀芝门下。
第一堂课,孙老师并不急着教我们怎么做面点,而是教我们做面先做人,不能投机取巧,心诚才能做好。这话咱一辈子受用。
这一学就是一年多。学到了面点造型、营养学和膳食搭配等很多新知识,我感觉眼前豁然开朗。就琢磨着怎么改进酥饼工艺。以往和面只加油和糖,后来试着配上鸡蛋,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最佳配方。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开个像样的面食店。2004年,我和老伴狠狠心,贷款借钱盘下了这个门市房,面积有150多平方米。因为价廉物美,街坊邻居很捧我的场,上下班总爱光顾。附近配货站的司机师傅们甚至给北京和广州的朋友成箱捎饼呢。人们知道我在电车公司就是“劳模”,于是“劳模酥饼”的外号就叫开了。
在街道办和社区帮助下,我今年又实施了面食店的“二期工程”:新增130平方米面积,上了餐饮,还改出了大小六间包房。现在总共雇了10个工,有5个是下岗职工,另外几个都是农民工。
咱也不是天生就有这觉悟。买门市房钱不够,街道办给担保了4万元小额贷款,2005年一次资金周转不灵,街道办郭科长买饼时听说了,二话不说把自家的钱借给咱渡过难关。社会也给了咱很高的待遇,去年成了市劳动模范,今年又评上了市“首届下岗失业人员十佳创业明星”。以前总认为辛苦花钱学到的手艺,不能随便传给外人,“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大家对我的帮助,让我想通了,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多培训几个学员,也算是为社会出点力。咱带过30多个学员,有一个姑娘还把手艺带到了俄罗斯呢。
旁白王英的“劳模酥饼”小有名气,加上经常参加创业博览会、再就业成果展示会之类的活动,主动前来洽谈合作、邀请加盟连锁的人多了起来。但她对一些大公司稍显“霸王”的合作条件不认同,对一些人天花乱坠的承诺和拉拢也无动于衷。
“咱就是想把面食店经营好,让街坊邻居有个吃饭点儿。”王英的话,和她做的饼一样,实实在在。
心声
哈尔滨市“首届下岗失业人员十佳创业明星” 王 英
这些年,我一直有个梦想——开个像样的面食店,是街道办和社区帮助我扩大了经营规模,社会也给了咱很高的待遇。咱没那么大的野心,就是想让街坊邻居有个吃饭点儿,吃着放心舒心,让咱自己的日子也过好点。
背景点击
截至2006年底,黑龙江省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61.24万本,2006年当年领证人员实现再就业58.9万人;全省累计为48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亿余元。
2006年共为37万余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培训,培训人员再就业率为71%;对4万余名有创业愿望和开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创业和开业指导,2.53万人成功创办企业和自谋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