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尹吉男专程到沈阳市铁西区参观了铸造博物馆后,说了两个字:“震撼!”他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是世界文化遗产,是活的中国工业历史教科书,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和全面保护。希望它成为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博物馆之一。
一部凝固的历史
沈阳铸造厂始建于1939年。沈阳解放后,工厂多次更名,直至1956年,该厂定名为沈阳铸造厂。
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最多时达5800人,年最大产量达38500吨,生产铸件上万种,是亚洲最大的铸造企业。
在铁西区企业“东搬西建”过程中,沈阳铸造厂也在拆迁之列。然而,一些有着浓厚“工业文化”情结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积极建言,希望将铁西区现存的、有限的工业文化遗产完整地予以保护。
2007年4月17日,沈阳铸造厂浇注完最后一炉铁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铁西区决定将该厂大型的一车间保留下来,将其改建成一座集中展现东北老工业区工业文脉的铸造博物馆。
走进这座1.78万平方米的“铸造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冲天炉、地坑炉、电炉、焖火炉、烘干窑、砂处理流水线、除尘设备、砂箱、砂型、木型及一些工人的常用工具等,总共2000多件,完整地展现了铸造的7大工艺流程。
同时,运用大量的图片、文字、音像等,再现了铸造工人当时的生产场景、工人的劳动创造和沈阳铸造厂对国家的贡献。人们参观后评价说,它是沈阳的记忆,是中国的记忆,最终是世界的记忆。
一段难忘的情结
在过去的工业企业曾流传着一段“顺口溜”:车钳铣,没个比;铆锻焊,凑合干;让翻砂,就回家。这段“顺口溜”说的是工厂的七个主要工种,而翻砂就是铸造。
当时这个厂主要产品是铸造锅炉和暖气片,就拿造型来说,不论酷暑,还是严寒,工人们都是光着身子,腰围一条围裙或“洋灰袋子”,在基本没有玻璃的厂房干活儿。8小时内,一个工人要用锹往砂箱里装5000公斤砂子,用三四公斤重的砂冲子在砂箱里捣8000下左右,要把百斤重的砂箱抬上抬下300多次。
一天下来,工人们除了牙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累得浑身散了架子。浇注时的烫伤、铸件出炉时的烤伤,还有给工人造成终生痛苦的矽肺,让工人吃了不少苦头。
然而,当家作主的喜悦激发了工人阶级的聪明才智,一个依靠自力更生、通过技术革新改变企业落后面貌的活动在企业轰轰烈烈展开。
在铸造博物馆有一个气动锤,现在看起来可能很土气,当年这个气动锤却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立下了汗马功劳。为解决浇注时的“冒口”难题,只念过两年书的张成哲下决心攻下这个难关。不会画图纸,就用泥、用面、用肥皂做模型,然后再找工程技术人员帮助画图。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一个专门用于除“冒口”的气动锤终于研制成功了,过去十几个人很费力的活儿,变成一个人轻松按电钮就可完成。
铸造博物馆有4幅宣传画,作者都是朱润轩,一位已经退休的工程师。其中有一幅他在1972年画的“浇注生产线”。
画面上,一个工长在指挥浇注,操作台上坐着一位青年女工。她轻按电钮,一罐铁水倒进砂型。这条“无触点浇注生产线”也是张成哲搞的。过去,二车间干这些形状各异的较小铸件的是70多名男工,而这条生产线建成后,换上了24名女工。
张成哲从1950年入厂到1992年退休,共实现革新项目785个,其中18项填补国内空白。张成哲曾3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一曲工人阶级的颂歌
通过博物馆的展示,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工人们工作的艰苦、工人们为改变笨重体力劳动作出的努力,也能看到他们在如此艰苦条件下为国家作出的积极贡献。
在铸造博物馆,还摆放着一些产品模型,如水泵、鼓风机、机床床身等。铸造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工业,沈阳铸造厂生产铸件上万种,最大60吨,最小几百克。
承担着沈阳和全国许多大型主机厂的铸件配套任务,素有“东方鲁尔”、“共和国装备部”之称的铁西区创造的数百个“共和国工业第一”中,很多都离不开沈阳铸造厂的贡献。同时,沈阳铸造厂的产品还出口美国、韩国、蒙古、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国,为国家挣回大量外汇。
在朱润轩画的宣传画中,还有一幅,题目叫《浇注正酣》。画面上,两部天车分吊两个铁水罐,从两边向一大型砂箱里浇注铁水。
据介绍,这是沈阳铸造厂1976年为杭州一家企业浇注大型制氧机机壳。这个机壳重40吨,是当时沈阳铸造厂建厂以来生产的最大铸件。那时还是突出政治的年代,当时的机械工业部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将这大型铸件给了铸造厂。
据一些老工人回忆说,干这个铸件时,工厂专门开了动员会,参加这项工作的,不仅要技术好,政治上也要可靠。从造型到浇注,生产全过程都有领导现场指挥。
铸造业有句行话:三分造,七分倒。一座10吨冲天炉一小时出10吨铁水,而铁水浇注进砂型要逐渐冷却,但40吨浇注进砂型的铁水必须保持温度均匀。铸造厂职工集思广益,最后决定采取多座冲天炉并用、两个铁水罐同时进行浇注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铸造博物馆由工业会展区、创意会展区、文化演艺区和铁西工业回顾展区组成。在铁西工业回顾展区中,通过实物、模型、图片等,让人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拖拉机、自行车、汽车、机床、水泵、采煤机械、矿山机械等及铁西区企业创造的100个“共和国工业第一”,不仅让参观者看到了铁西工业的发展脉络,也让参观者看到铁西工业昔日的辉煌。
铸造博物馆6月18日开馆,至今前去参观者已有数千人。哈尔滨市南岗区一副区长带队前来参观学习后留言:愿沈阳铸造博物馆将老工业基地的文化遗产永远保留,教育后人。
7月2日,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焦利等人前来参观。焦利说,铁西区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现在担任沈阳市科技局副局长的孙猛曾经在沈阳铸造厂工作,他参观时流下了眼泪。看着铸造厂的一切,他想起了艰苦创业年代。
今年已经83岁的原沈阳铸造厂老工人陈丙仁也来了,他一样不落地看,亲手抚摸着一台台他熟悉的设备,其情其景令人感动。
如今,铸造工艺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很多工序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工人们的作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铸造博物馆记述了一个工业发展的时代、一个工人阶级艰苦奋斗的伟大时代,我们永远都不该忘记,更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