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明金
上个世纪末,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合作的大潮,王贵海第一次走出国门,从大庆油田来到了苏丹。而今,39岁的王贵海已经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苏丹项目上工作了整整8年。
王贵海刚到苏丹之时,距离苏丹南部油田投产只有短短两个月时间了,在非洲热带草原夏季5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王贵海认真监督检查油井设备的安装、试运行,认真查找工艺流程中的隐患点,晚上在蚊虫叮咬中研究和完善油田投产方案。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王贵海和他的同伴们夜以继日地与时间展开了赛跑,1999年6月22日,苏丹黑格里油田终于全面投产,在苏丹的土地上叫响了中石油人吃苦耐劳、能打硬仗的名声。
还没有从黑格里油田顺利投产的喜悦中走出来,王贵海立即遭遇了海外工作的另外一个挑战:国际交流关。他所在的采油厂是一家由中石油主导的国际联合作业公司,员工除了中国人以外,还有苏丹、加拿大,印度和马来西亚国家的工作人员。根据国际性企业的作业规范,工作语言是英语。
王贵海白天上现场,他请一名英语相对较好的印度操作员当临时翻译,增加学习语言的机会;晚上别人休息,他把自己关在闷热的铁皮房里背字典、听广播。很快,他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满足了工作交流的需要,并逐步获得了国际合作伙伴的认可。
在克服了一些短期的困难之后,王贵海在大庆油田工作时积累的经验、技术很快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先后被指名参与组织埃尔托等多个油田的投产,他也因此荣获中国石油集团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今天,当王贵海用流利的英语同苏丹、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合作伙伴谈论工作时,你丝毫看不出这就是当初那个被英语所困扰的汉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自信、干练、熟知国际规范的新一代中国石油海外创业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