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论坛手机读报
笔者随同扶贫医疗队在一贫困县下乡时,一位术后重见光明的白内障患者给笔者算了笔账:到省城大医院做手术,治疗、食宿和交通费用,需要花四五千元;现在,家门口来了专家,总共只花了1000来块钱。
老人感叹地说:“咱农民看个病太难了,要是有好大夫在身边,我就不会瞎7年啦!”一席话,让人动容。
对于身居偏远地区的农民而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更为突出。在不少地区,医疗设备有限,特别是医技人才匮乏,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都有困难。许多农民因此身处困境:要么长途跋涉,踏上异地求医的艰难之旅,要么小病不看、大病能拖则拖。
这几年,各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不断加大投入,今年年底前,我省又将有221所乡镇卫生院旧貌换新颜。但有了好的就医环境,配备了好的医疗设备,好医生从哪儿来?笔者认为,首先,对农村卫技人员队伍强化培养工作当紧;其次,城市卫生支农工作须确保延续性。
许多求诊农民其实都是常见病,如果能在基层医疗机构治愈,既免受颠簸之苦,又会减轻多少经济负担!加强农村卫技人才培养,已成为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但是,我省农村卫生人才队伍低学历人员多,专业技术骨干缺少的现实却不容回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要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加紧对农村卫技人员队伍强化培养刻不容缓。目前,我省已经启动农村卫生人员中专学历教育工作,这是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同时,如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建立起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有关城市卫生支农方面,“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已在我省展开,31所医师素质高、技术力量雄厚的省、市级医院对口支援35所贫困县医院。通过派驻医师、帮扶重点专科建设、推广适宜技术、捐助医疗设备等方式,正在提升农村医卫机构的服务能力。不少贫困县医院受援后日门诊人次、住院人数、手术例数都明显增加。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输血”的最终目的,在于增强其自身的“造血”功能。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确保卫生支农的延续性,则成为关键。这就涉及到了目标责任制的确定、对口支援措施的细化、对口医院及派驻医师的监督考核等等方面。笔者希望,有关部门继续完善相关的制度及保障机制,不断强化相关的管理措施,使卫生支农工作务求实效,为农民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
秦 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