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亦嵘 黄洁
旧貌 :炎炎夏日,叼着烟卷的“膀儿爷”四处蹓跶,随地吐痰;社区的草坪上到处都是狗粪;小商小贩叫卖声一天到晚此伏彼起。
新颜 :“膀儿爷”不见了;社区里有了专门的遛狗区,居民之间不再因为养狗问题闹得不愉快了;小商贩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管理。
“你问旧貌为何换了新颜?”北京市石景山区四季园社区党委书记郭桂云神秘地笑了笑,说了两个字:“法律。”
“膀儿爷”现象、遛狗随意都不属法律范畴,应该是道德问题啊?记者的疑惑更深了。
“道德永远是法律的基础,是潜在的法律。公民文明了,有道德了,就会把法律作为日常行为的准则。”郭桂云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转变
社区管理从人治到法治 要理解郭桂云这段话的深意,必须先了解一段背景: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角色过渡。城市中,个人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社区,社区便成了社会各种矛盾的聚集点、各种利益的交汇点和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
四季园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社区。这个小区是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有2208户、5023人,产权单位多达26家,加上300户就地安置的拆迁户,社情比较复杂,各种社会问题使社区管理难度日益增大。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说教和行政手段,已不再是管理者手中的“法宝”。北京市石景山区司法局敏锐地看到,社区管理需要法治化。他们也由此萌生了从扎实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到培育法制特色小区再到创建民主法治社区,逐步将民主、法治与和谐融入社区建设中的想法。
四季园社区面貌的转变正是从2000年全区开展的社区法制建设开始的。那年,社区里开始建立社区居民学法制度,确立了一名法制宣传员,组建了一支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设立了一个法制宣传专栏,建立了一个法律图书角,每季度为居民上一堂法制课。居民们学法、懂法、知法、用法了,法律所蕴含的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自主意识,也逐渐深入居民的头脑,居民们学会了用法律意识参与社区事务。
飞跃
法律成居民日常行为准则 “这样讲太空,我给你说说具体事儿。”郭桂云笑着对记者说。
那是2005年11月,四季园社区54号楼的居民忽然发现,过街天桥在他们楼东边动工了,桥离楼只有80厘米,这还了得?噪音扰民先不说,安全隐患是个大事,这可不能不说。
桥是市政建的,社区便请来市政施工方的领导,开了个听证会。会上居民代表强调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受到保护。施工方的领导去现场看了,也觉得当初的方案欠妥,听证的结果,把桥换个地方建。
桥建在了60号楼边上,60号楼居民也有异议:我们这个楼都是地铁职工,三班倒,桥在头顶上,人来人往怎么睡觉?
再听证,桥挪到了社区活动室边上,这儿没人睡觉,不怕打扰了谁。
郭桂云说,现在,社区的大事小事都由居民民主决策,小到一个垃圾桶的摆放位置,大到社区的规划,便民工程、修路、种树,还有石桌石椅的添置、遛狗、收破烂,这些和居民生活相关的琐事,都由居民说了算。该办的事没办,有监督机制来管。比如,年初就定了要修树,过了小半年了,还没动静,那就要问问了,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正是这样的一件件小事,让社区居民体会到了“依法自治”的深刻涵义。采访中,四季园社区的一位居民给记者分析得头头是道:“自治就是居民运用民主的形式,自觉参与社区事务,解决各类问题。自治的程度越高,自律的水平也会高,法律就不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更是行为的准则。”
挑战
做居委会工作要先学法 “以前,居民有了问题就找政府解决,现在是先到居委会咨询,所以自己得先学法,才能帮居民解决问题。”郭桂云这句话说得实实在在。
孙阿姨是单亲母亲,又是个低保户。生活不如意的她常常心情不好,时不时就拿女儿出气,女儿16岁了,还随口就骂,抬手就打。有天女儿急了,拎起菜刀就要砍她妈。孙阿姨这才知道事情闹大了,跑到社区请求帮助。社区干部分别找母女谈,和母亲谈平等,谈要尊重女儿;和女儿谈要理解母亲,更明确了其行为的违法性,教育她要守法。随后,社区干部又和学校沟通,学校了解情况后减免了孙阿姨女儿的学费,还将其定为特困生进行救助。现在母女俩都想通了,家庭又恢复了往日的和睦。
郭桂云告诉记者,现在,社区居民获取法律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方便了。社区法律热线和法律咨询站随时对居民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法律服务信息网更是使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免费的网上查询。现在,居民日常所遇到的婚姻、财产、邻里等纠纷,不出社区就能得到解决。
质变
居民把社区当成了家 四季园社区居民曹润兴是一位退休老人,住在64号楼,楼的西北角有块340平方米的卫生死角,垃圾、荒草滋生蚊蝇,也不美观。曹润兴就想自己能不能建个小花园,还社区一片美丽?为运走垃圾,他买了“小三轮”,整整用了仨月,清理出三百多车垃圾!之后他又把地平出来,整出个小花园,种上花草,种上石榴、丝瓜、南瓜。去年秋天,老人把收获的南瓜送到社区,分给低保户们。
郭桂云讲起这事一脸兴奋,她说,那瓜好大呵,得俩手抱着。老人这么干,为啥?是把社区当成了家呀!
在四季园社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单元楼里“老死不相往来”为亲情和理解所替代,义工队、红孩子队伍、居民演出队这些社区组织拉近了居民间的距离。
在社区活动室,有这样一组照片:男人、女人、老人和孩子聚在一起喝粥,人人脸上挂着祥和的笑,像是一个大家庭的团圆宴。
照片是在今年社区举行的健康、科普、文化、服务主题年启动仪式上拍的。照片旁边的一段话,还真让人有了家的感觉:腊八到了,忙碌社区建设的人们回到四季园社区这个家,喝碗热乎乎的腊八粥,暖胃、暖心、暖人,社区这个家不分你我他,有时间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家的快乐和温馨。
记者手记 北京市石景山区司法局局长宋丽荣把区里20个与四季园一样的民主法治社区,称之为“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完善居民自治的试点社区”。
她说,从2000年建立起第一个法制特色小区开始,他们就进行了尝试,后来他们又发展成自治型、安全型和法律服务型3种类型的10个法制特色小区,现在这20个民主法治社区就是在10个法制特色小区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石景山区推行创建民主法治社区的前景无限。因为民主法治社区的本质体现了以人为本,把人的解放提高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层面,人的素质提高了,社区就会和谐,社区和谐了,社会也必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