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礁在国旗在青春作伴南沙礁
20载守礁官兵精忠报国无愧神圣使命
点击南沙
南沙是一块富饶而美丽的蓝色国土,它由200多个岛礁、沙洲和暗沙组成,海区面积达82.3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仅石油储量就高达100多亿吨,被称作是“第二个波斯湾”。
南沙是世界航海的十字路口,扼守太平洋和印度洋交通要道,西方国家70%的战略物资运输都要经过南沙海域。而从军事角度看,坚守南沙可使我国的作战防御线向前推进1600多公里,是名副其实的“兵家必争之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东南亚多个国家先后派兵侵占南沙岛礁。南沙最大的岛屿是太平岛,面积为0.443平方公里,现由台湾当局驻守,我国海军则在永暑、华阳、渚碧、赤瓜、东门、南薰等礁上担负着建礁、守礁任务。
“唰”的一声,南沙守礁部队政委李明强拉开了布幕下的南沙海图。一片湛南的海平面上,镶嵌着6个用五星红旗标记的礁堡,分外夺目。
“我先为你介绍一下南沙,南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最远的华阳礁离祖国大陆1500多公里。”
“人在礁在国旗在,誓与礁堡共存亡。一代又一代的守礁人,在南沙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捍卫着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也坚守着中华民族的千秋基业和未来发展空间。”
“守礁生活是苦的,但官兵们苦中作乐,提出了快乐守礁,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用快乐的心情迎接保家卫国的新使命!”李明强铿锵有力的话语,与会议室内10多名守礁官兵坚毅的眼神、黝黑的皮肤相互映衬,让人感动不已。
坚守每一寸礁盘丢下了儿女情长
一代又一代南沙军人牢记使命,皆因心坎上镌刻永不改变的爱国宣言
南沙,是一个我们在小学课本上读到的地名,但只有到过南沙的人,才明白这两个字背后的意义。在南沙守礁官兵们的讲述中,一个个新时期最可爱最可敬的军人形象深深印在了我们的脑海。
许多官兵都说起一个叫黄铁强的干部,他是原东门礁礁长,是个孝子,家在湖南湘潭农村,有年夏天探家时,本来准备利用假期照顾重病卧床的母亲,可突然部队来了电报,他毅然带着对母亲的万般牵挂远赴南沙守礁。上礁后,黄铁强除了带领官兵守好礁,用实际行动对母亲尽孝道外,还把礁上发的营养品积攒起来,准备下礁时带给母亲补补身子。可没等到他下礁,母亲就病逝了。
半年后,黄铁强回到家,他把从南沙带回来的营养品摆在母亲早已长出青草的坟头,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流着眼泪向母亲磕了62个响头……
永暑礁雷达技师秦任平上礁5个半月后,同时收到两封来信。一封是妻子在2月13日写的,另一封是父亲在4月17日写的,他先拆开妻子的信,里面写道:“任平,南沙很苦,你要保重自己。我没有别的要求,只是每天都盼你的信,盼了3个月也没见一个字。有船去南沙时,你就多写几封,叫我慢慢地看、慢慢地想……”
妻子的爱让秦任平心里感觉甜丝丝的,可再拆开父亲的信时,他顿时脸色大变。父亲在信中说,他的妻子已经于两个月前患肝癌去世了。妻子的那封短信,是她在弥留之际,用了整整一个下午写成的。秦任平顿时像发了疯一样冲上礁堡顶,双膝跪在地上,对着大海放声痛哭……礁长准备让他随船下礁,他摇摇头说:“事先没安排人替班,我走了,雷达怎么开机?”说完,他含着眼泪转身走进机房。
“别看我们守的只是这几座小小的礁盘,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拥有一寸礁盘的主权,我们国家就可以获得3个新加坡那么大的领海区,4个浙江省那么大的海上专属经济区。”一名守礁战士的话,让我们体会到守礁后面的意义。
官兵们说,有一年永暑礁向官兵征集最能反映他们心声的标语,一共收到52条,其中有41条写的是“祖国万岁”。现在,人们登上永暑礁,首先看到的就是“祖国万岁”四个大字,这是镌刻在南沙官兵心坎上的爱国宣言!
上礁就是上前线守礁就是守阵地
高温、高湿、高盐的恶劣环境下,钢板能锈蚀,但守礁官兵精忠报国之心不会锈蚀
守礁部队副政委方冬鸿告诉记者,在南沙,每个战士都要经受“十关”考验。这“十关”是:用水关、饮食关、寂寞关、看信关、恐惧关、病痛关、晕船关、想家关、炎热关、忍耐关。
渚碧礁守备队副队长贺鸿彪说,南沙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以高温、高湿、高盐著称,3个月前带上礁的粗铁丝现已软如面条,哨楼上一寸多厚的钢板护栏不到一年就会锈穿……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的健康会受到巨大损害。
南沙距离赤道只有3个纬度线,号称“太阳海”。中午最热时,礁堡温度高达60℃。战士们一班岗站下来,皮肤从发红、发烫到发痛,第二天一摸就脱掉一层皮。南沙是高湿区,湿热穿心透骨,时间一长,不但破皮烂裆,而且很容易患上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吃的方面,守礁战士所有给养全部靠大陆补给,经过几天的运送,很多青菜到礁时已经发黄了,战士们洗一洗,还是吃了。平均每三个月补给一次,青菜一个星期就吃完了,余下的日子就吃土豆,但吃了一段时间,土豆也经常发芽,还是得吃!战士们的菜以罐头为主,很多战士因此患了肠胃病。
喝水方面更为困难,一个战士一天原来只有25斤水,现在增加到50斤水,但水质不容乐观。贺洪彪1992年入伍,已是第26次上礁,他说早期上礁时,礁上蟑螂多,有时打开水池,死蟑螂浮了一片,撒点漂白粉消毒,还是继续喝。礁盘上非常热,但不能穿短裤,因为礁上属湿热,如果穿短裤的话,几天时间下来,可能就会得风湿病。因此无论天气多热,战士们都只能穿长袖衫、长裤。
在钢铁都要锈蚀的礁堡上,永远不会锈蚀的,是守礁官兵精忠报国的心。
在南沙,守礁官兵驻守的礁盘和外军抢占的礁盘相互呈现一种“敌中有我、我中有敌”的犬牙交错局面,其中赤瓜礁距越南占据的鬼喊礁只有1.8海里。通过望远镜,守礁官兵可以清楚看见对方的礁堡、工事和炮口。
面对南沙这个巨大的“聚宝盘”,东南亚一些国家早就垂涎三尺,虎视眈眈,经常派飞机、舰船频繁对我进行情报侦察和袭扰挑衅,守礁官兵都坚决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有一次,一艘某国武装渔船突然闯入东门礁海域公然挑衅,官兵们按照上级部署组织炮火对空射击示警,但对方置之不理。忍无可忍的官兵立即调整炮口,炮弹呼啸着掠过敌船上空,这才吓得他们仓皇逃窜。
战士们说,每当遇到外国军方的挑衅时,都想真刀真枪干一次,但为了顾全大局,还是保持着理性和冷静。官兵们说:“枪听我的话,可我要听党的话!”
今朝立业在南沙千秋有功于国家
守礁官兵艰苦创业、苦中作乐,尽显为国戍边的壮志豪情
东门礁战士王贤德对我们说:“南沙的海很漂亮,海水清澈见底,七彩鱼群游来游去,常有成群的海豚在礁堡四周嬉戏、跳跃。”但美丽的南沙原先却是一片“海上戈壁滩”。是守礁官兵把南沙礁盘建成了今天的“生命绿洲”。
为改变吃菜难的局面,官兵们尝试着在礁上种植蔬菜,开展了“南沙大生产”。他们从大陆带来泥土、种子,各礁都建起了大小不一的活动菜地。很快,南沙有了第一棵小白菜、第一批空心菜、第一盆绿豆芽。
在永暑礁的一角,战士们在一块1.2亩的人造菜地上,种上了小白菜、小辣椒、空心菜。菜地里的土是官兵们从全国近30个省市带上礁的五色土,每个莱畦里都插着一个白色标牌,上面写着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安徽等全国各省市名字……整块菜地构成了官兵心目中的“锦绣中华”。守礁官兵说,这礁说它小也小,在全国地图上只是一个点;说它大也大,在礁上菜地走一走,我们就游遍了祖国的万水千山!现在,随着无土栽培技术的运用,礁上一年四季都有了绿色蔬菜,虽然这还不能完全满足守礁官兵的需要,但情况一天天在好转。
有着15年守礁经历的贺洪彪介绍,尽管礁上环境艰苦,官兵们却提出了“享受艰苦、快乐守礁”的响亮口号,他们在礁堡上开展了以“礁容、礁花、礁园、礁联、礁歌、礁书”等为主要内容的“礁堡文化”建设,采来珊瑚、海石花等,在礁堡上建成堪称世界上最袖珍的“海上花园”。礁上还办起了《南沙卫士报》、《南沙健康报》、《南沙学习报》,有的礁堡还办起了小广播,比如渚碧礁的“战士直播室”、东门礁的“东门之声”等。
官兵们说,“今朝立业南沙,千秋有功国家”、“志在天涯乐守渚碧礁盘,心系祖国永保国门平安”等一幅幅礁联、标语,都是南沙官兵自己创作的,是他们对祖国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在赤瓜礁小小的文化活动室里,有一篇仿照刘禹锡的《陋室铭》写成的《守礁铭》:“礁不在大,有人则活;兵不在多,精干则行。斯是孤礁,惟系主权。蓝天映碧海,钢枪伴红旗。观日出日没,审潮涨潮落。有海情空情报礁长,无处置之乱耳,无惊慌之劳形。功业耀千秋,甘愿受孤寂。官兵云,南沙精神。”
在南沙,学习正成为一种时尚。据统计,近几年来,南沙部队共有300多人次参加了各类自学考试,155名战士取得了大专以上学历,80多名干部正在就读函授本科。今年又有150多人报考了大连舰艇学院函授班。
记者手记
军人与使命同在
南沙守礁部队为何要在艰苦的环境里镇守孤礁?李大为为什么要冒死将灾民救上岸?海警战士又为何要昼夜伏击,严打经济犯罪分子?因为,履行使命是军队核心价值所在。军人只有在履行使命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使命,对于每一名军人来说,是最神圣的字眼,最厚重的责任。
每一代军人,有每一代军人的历史使命。
八一南昌起义,人民军队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承担着战斗队、生产队、工作队的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发扬的红军长征精神,延安艰苦奋斗精神,董存瑞式英雄不怕牺牲精神等,都是军人在履行使命中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军人义无反顾地肩负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使命。祖国一声召唤,一批批优秀军人来不及洗去军装上的征尘,就毅然“跨过鸭绿江”,其中许多英烈长眠于异国他乡的土地上。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军人主要担负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的重任。华北和东南沿海军事演习、大兴安岭救灾、98抗洪抢险、抗击非典疫情……新时期的军人,依旧用自己的赤胆忠心和满腔热血证明着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戎明昌 通讯员 唐忠平 李根成 实习生 钟达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沙守礁部队提供 统筹:曾庆春
图:
高扬的五星红旗下面,健壮黝黑的守礁官兵满怀报国豪情。
南沙守礁部队三个不同时代的高脚屋,见证官兵们的刚毅和忠诚。
永暑礁上的“广东”菜地。
2005年,本报特派记者王晖辉(左一)代表南方日报慰问驻守南沙永暑礁的官兵。 杨树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