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合撑起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河南信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上)
新华网郑州7月24日电(记者顾立林、单纯刚)革命老区河南信阳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之一,2003年开始陆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八县两区全部实施了新农合制度。
新农合在保障农民健康,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农民健康的“保护伞”、农村家庭的“减震器”和凝聚民心的“粘合剂”。
新农合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 7月中旬,记者到信阳大别山区采访,正在固始县祖师庙乡七里冲卫生室输液的67岁的周宗汤对记者说:“农民只掏10元钱,在门诊可以花到12元,得了病最高可以报1万元,这样的好事让老百姓摊上了,怎样说好都不为过!”
记者来到商城县汪岗卫生院,刚做过阑尾炎手术的虎塘村农民彭怀玉正躺在床上输液。他本来在江苏打工,这次回来照顾生病的孩子,没想到回乡路上自己得了阑尾炎。“回家后,俺爸告诉我,他替我一家三口交钱参加了新农合,让我赶快到乡卫生院住院,还可以报销。当时我还不知道新农合是咋回事。”在一旁照顾他的父亲彭帮甫笑着说:“我替两个儿子家交钱时也没有对他们讲,没想到交钱几个月后大儿子和孙女住院都用上了,政府这件事办得农民心里舒坦。”
信阳市总人口793万,其中农村人口653万。2003年,根据河南省统一安排启动新农合试点工作,信阳市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河南第一人口大县固始县开展;2006年,新县被纳入全省第二批试点;2007年起,信阳市所辖的另外8县(区)全部参加新农合,参合农民530万人,参合率达到81%,提前3年实现新农合基本覆盖农村人口的目标。
农民不再“大病拖、小病扛” 记者到商城县达权店乡卫生院采访时,几个医生正忙着为患者做碎石手术的准备。院长谌湘利说,过去卫生院做胆结石、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碎石手术的,一年不超过100例,但今年实施新农合后特别多,上半年就突破100例,同比翻了一倍,有许多农民患者在出门打工前,花二三百元,主动将结石打掉,免得打工时发作在外花钱多。记者查阅商城县长竹园乡卫生院6月份的手术记录发现,9人手术中有5个是当地的常见病腹股沟疝气。院长张联祝告诉记者,过去农民得疝气都是扛着、忍着,有的拖了一辈子也没治疗过。实施新农合后,农民来做疝气手术的明显多了,花销不超过600元,解除一辈子痛苦。
信阳市卫生局副局长李萌曾当过多年医生,他“领教”过农民得病后的“忍”劲,“大病拖、小病扛”,不到不要命时一般不到医院。李萌说,新农合改变了农民的医疗健康观念,有病到医院,七八十岁老人做手术的也不少见。
固始县祖师庙乡卫生院曾为94岁的任永芳老人做了骨穿孔手术。“当时她问我需要多少钱,我说3000多元就够了,扣除新农合报销的部分,她一算两个儿子一人只需拿三四百元就可以了,高高兴兴地做了手术。”院长夏玉松对记者说。
“新农合对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帮了大忙。”固始县卫生局局长王平说,“2006年固始县农民住院率由实施新农合前2002年的14.7‰,上升到26.8‰;县内住院人均总费用由2002年的3249元,下降到2006年的2217元,下降32%。”
新县副县长李君曾做过一项调查,过去有25.1%的患病农民未能及时就医,12.4‰的农民应住院而未住院。自2006年新农合实施后,农民就医的人次明显上升,2006年新县门诊及住院患者比上年增加四分之一,今年上半年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
管好用好农民的“保命钱” 新农合基金是由农民自愿缴纳、集体扶持、政府资助的民办公助的社会性资金,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管理,必须专款专用,专户储存,不得挤占挪用。信阳市卫生局局长王平均说,为确保农民的每一分“保命钱”都用在刀刃上,信阳市采用严格基金监管、严格费用控制、严格工作纪律等措施,确保基金安全运行和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
商城县实行了收缴、管理、使用三分离的制度,即收缴由乡政府、村委会负责,管理由县财政设专户存储并监督使用,使用由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负责,达到了“管账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的工作要求。新县则探索管办分离的管理方式,农民治疗出院后,统一到设在乡的民政与劳动保障所按规定报销,除医院审核外,增加与卫生系统不相隶属的另外部门参与审核监管。新县新农合管理办公室还与县检察院签订了预防新农合职务犯罪目标责任书,保证了基金封闭安全运行。
在新农合报销管理上,固始县构建了“六个关口”:一个住院病人从入院到出院领取补助,都要经过六个关口的严格检验,分别是参合身份的审验、住院费用的控制、费用报销审核、减免公示、入户回访稽查、信访监督。通过这些防控措施,固始县共扣减和追回违规资金10多万元,全部返回新农合基金专户,有效保证了基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信阳市卫生局局长王平均说,在实施新农合工作的过程中,信阳市以新农合制度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4年间,全市采取国债支持和省市县共同筹资的办法,共投入资金6490万元,改造155所乡镇卫生院。现在,信阳市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服务功能趋向完善,医疗行为更加规范,深受基层卫生人员及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欢迎。
群众期盼新农合更上一层楼
河南信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调查(下)
新华网郑州7月24日电(记者顾立林、单纯刚)革命老区河南信阳市作为首批试点地区之一,2003年开始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试点工作,目前全市八县两区全部实施了新农合制度,有530万农民受益,参合率达到81%。新农合在保障农民健康,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群众对新农合充满更多的期待,希望新农合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不断发展的就医需求。
筹资标准偏低 仅能“普惠”不能“解难”
按照目前的筹资标准,参加新农合的农民需每年交纳10元钱,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补贴40元钱,农民门诊费用是一年12元,住院可以按不同比例报销,最高限额是1万元。但记者采访发现,现有的新农合保障水平,仅仅能解决农民医疗健康的低水平“普惠”问题,离真正的“救急解难”还有一定差距。
固始县卫生局局长王平说:“2006年新农合的人均住院费用,县医院为2674元,乡卫生院为1218元,报上一半左右,这样的开销对于一般家庭来讲并不十分沉重,但对于那些大大突破1万元封顶线的家庭来说则负担仍十分沉重。”四年来,固始县有171人获得了封顶1万元的补偿。有的花了七八万元甚至十多万元,只报销1万元,有可能这个家庭一辈子都难以翻身。
商城县今年上半年达到报销1万元封顶线的农民有29人,其中有16人花销在4万元以上,观庙乡梅楼村一个患者花了11万多元。商城县卫生局局长李东宏说,根据目前50元的筹资水平,对农民补偿的最高标准也只能是1万元,如果再高,就可能透支了;但仅补偿1万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仍难从根本上杜绝。
信阳市卫生局局长王平均建议,新农合筹资标准应该根据经济发展速度和财力逐步提高,如果以每年增长10%,十年后,新农合的实际筹资数就可达到现在的2.6倍,农民的保障水平将能进一步提高。在现有的资金里也可以探讨拿出少部分参加大病商业保险予以补充。
基金筹集管理要强化 运行费用亟须保障
固始县是河南省第一批新农合试点,筹资已有4年。王平说,目前乡村两级组织每遇到筹资就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收农民10元钱,有的要跑上三四趟。这在试点阶段作为政治任务尚可推行,等制度全面实施,这种不计成本的短期行为将直接威胁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性。
记者采访发现,尽管各地正探索新农合基金的管办分离模式,但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管办分离,有关机构和人员套取新农合资金的漏洞仍然存在。商城县卫生局局长李东宏认为,目前对于卫生行政部门掌控中的公立医疗机构,管理还比较顺手,但随着更多的民营机构加入定点医疗单位,结合一些地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曾出现过的问题,对正处于发展中的新农合基金的管理也必须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严格监管。
目前各地最为头痛的还有管理机构人员编制和经费问题。据了解,信阳各县区新农合的经办机构都存在着缺人力、缺经费、缺办公场所的问题。固始县新农合管理中心28人中只定编7个人。商城县新农合运行费用一年至少需要30万元,目前相当部分资金都是由乡卫生院垫付,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
夯实新农合基础 全面加强卫生体系建设
王平均认为,要想发挥新农合更大的作用,提高现有50元筹资的有效性,让农民在新农合中得到更大的实惠,必须夯实新农合制度的基础。这与农村医疗体系建设、医疗技术水平、医院管理和药品价格等许多工作关系密切。
“从全县角度说,目前我们一是缺人,二是缺设备。”商城县卫生局局长李东宏说,乡镇卫生院10多年没有来一个本科毕业生,2000年至2005年全县卫生系统只回来7个大专以上的医学方面的毕业生。而全县22个乡镇卫生院中X光机、B超机有一半左右超期服役,不清晰。
新县徒山河乡卫生院院长胡余学对记者说,方便老百姓看病、将新农合向更高层次推进,制约最大的还是乡镇卫生院医疗能力问题,新县农村许多农民看病要么上县医院,要么到相邻的武汉大医院。“我算过一笔账,如果80%的农民能在乡医院看好病,一人按少花100元算,全县仅农民医疗支出就可节省3000万元。信阳市600多万农民,节省的钱就是6亿多元。”
新县卫生局局长刘学广认为:“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没有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制订更优惠的政策引导大专以上医学院校毕业生落户基层。“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能够就近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新农合也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黄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