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赵青 黄勇
和谐号
黄昏,安徽省凤阳县临淮镇风平浪静。淮河支流濠河水满满的,几乎漫过河堤来,好在岸边三四层的沙袋已经层层叠叠地堆好,它们随着河水长长地蜿蜒,一直伸到镇子那边,与淮河干流汇合。
岸边的民房离河只有几米远,居民们大都没有搬离,他们或坐在松软但厚实的沙袋堤防上,或三三两两地站着说话。忽然,几十米外的京沪线上轰轰隆隆地响起来,一辆“和谐号”动车组从桥上驶过,大人孩子们一齐扭头去看时,子弹型的车头早已驶过,涨到铁道桥下1米处的河水波澜不惊。繁忙的暑运让这里每隔几分钟就会有列车通过,镇上的居民习以为常,但新式的动车组经过时,大家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多看几眼。
看王家坝
一发洪水,位于安徽省阜南县的王家坝就成了举国关注的焦点。今年开闸行洪之后,在王家坝分洪闸下总会看到这样的情形:防汛指挥船上的工作人员在周围群众的注视下繁忙工作,船舷上,赫然印着“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八个大字。这里总是聚集着大批来看水情的群众和众多前来参观考察的各级官员。
龙虎斗
临淮镇是淮河干流与其支流濠河的交汇处,洪水一来二者互相顶托导致水位猛涨,被水利行家们称为“龙虎斗”。这几天,大雨持续不停,水势凶猛,对岸一个被堵的涵洞突然开裂,直接灌进了住户家中,幸亏几百名武警迅速赶到,趟着泥浆堆了3000多个沙袋才算救了险。镇上居民、武警官兵几乎全部上阵运沙包、填沙袋。若稍有懈怠,临淮镇的一半恐怕早已变成泽国了。
撤离
开始的时候,谢大妈抱着孙子还有说有笑,但真的踏上了撤离之路,心中却是酸楚的。她居住的凤阳县板桥镇水东村,就在花园湖行洪区内。连日降雨,被水浸泡了十几日的淮河大堤已不堪重负,行洪区内的6万多人被要求尽快撤离,以备花园湖行洪区随时使用。村民们多数到附近投亲靠友,三四天前她和其余的乡亲们转移到了水塘子旁边的高地上,她们的拖拉机、生活用品和床铺沿着塘边摆开了几百米。谢大妈这样的经历,在过去的灾年中是常见的景象,但今年已不多见,因为从2003年大水至今的4年时间里,很多群众已经搬迁至政府统一安置的安全地带居住。
忧心
救灾帐篷还没运到,村民们就在手扶拖拉机上用塑料布搭起个弧形的小帐子,算是临时的“家”。有人索性把床搬到地上,搭个蚊帐露天而息,可赶上下雨就没法子了。她们带的粮食不多,炊具也不全,多数时候靠方便面充饥。用水也还困难,需要到远处去挑井水。
怀里
10个月的孙子一点儿也不认生,爱笑,笑得还特阳光,这让谢大妈很开心。她穿梭在临时住处的人群中,尤其爱往那些抱着孙女的同龄人中去,彼此说笑。其实,谢大妈也心存一丝不安,孙子的父母眼下都在浙江慈溪打工,他们还不清楚家里的情况。“要是知道孩子住在这里,他们会心疼死的。”谢大妈时不时地嘟囔着。
与谢大妈的开心相比,每一个来到灾区采访的记者,面对这样的场景都难免有揪心之感,好在总体的生活秩序稳定,孩子们再也不会像过去的洪灾场景中那样无助地大哭不止了。
动物也怕水
阴霾的中午,凤台县花家湖朱大圩的一处大堤上,多日抢险、连续作战的武警官兵已经暂时撤下休整,一大群白鹅摇摇摆摆地占据着堤坝。左边是内涝的积水,右边是连接着淮河主干的湖水。在灾区,最吸引人们眼球的除了水、灾民,就数各类家禽家畜。据有经验的农民介绍,鹅和鸭这样会划水的小动物,其实也是很害怕洪水的,很多白鹅往往站在岸边,就是不敢下水,而像牛、羊这样本来就不善水性的,近一个月来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群体的恐慌,原来可以遛跶吃草的地方,现在都是白茫茫一片了。
球照打
夜色逐渐降临。从午饭时就开始打台球的小子们一一散去,电视机里晚间节目的预告开始闪现,没有了中国队的亚洲杯仍将正点上演。
打趣儿
凤阳县花园湖行洪区,灾民安置点的蓝色帐篷已经安扎好。少年不知愁滋味,孩子们在布局有趣的帐篷间打闹嬉戏着,大人们正忙着收拾器物,一位老汉打趣儿道:“来点水来点电,再给来点方便面。”过去司空见惯的灾民安置点,已经十分稀少。由于政府确保供电,每个帐篷都能有一个电扇,家里的壮劳力都出去打工挣钱,弥补灾年的损失,因此尽管帐篷面积有限,但一家老小晚上还能将就着挤在一张大床上,比过去的条件改善多了。
丢壶
凤阳花园湖行洪区。几位小战士在地上正襟危坐,旁边30多个军用水壶和军装整齐地排列着,远处,武警官兵们正在休整。一位老太太走到小战士身边说:“不用看着,东西没人敢拿。”身边有人插话,“昨天当兵的还丢了个军用水壶”——“妈了个×的,谁拿人家那东西干嘛,人家救你来了!”话未听完,老太太扯着嗓子便骂。身边人说,后来有人捡着送到派出所了,派出所又给送回来了。知道是误会,大家齐笑。浴血奋战在抗洪一线的部队官兵,再次诱发出一些主旋律是感动感激、但也不乏有人袖手旁观的社会众生相。有时在不同地方,在主动上阵与消极回避之间,人们可以感受到普通民众对待洪水的态度反差还很大。
炖盆鱼
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的汪堰庄台,村支书家的炖鱼汤格外鲜美。就着白米饭,一大脸盆鱼汤刚端上桌子,就被大家风卷残云般吃了个盆底儿朝天。这里四面仍被洪水包围,村民吃菜困难,而洪水冲来的各种鱼虾,却成了灾民主要的下饭菜。在有的地方,花1块钱就能买到4条鱼。在淮河沿岸的灾区,鱼成了最主要的受欢迎的食物。但那些鱼塘的主人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内心会“滴血”的,很多养殖户的心血被大水一夜冲走,只能盼着国家多给点补偿和救济。
水上小学
安徽省阜南县蒙洼蓄洪区的一处庄台,郜台乡汪堰小学的教师办公室内布置依旧。这里位于蓄洪区的最低洼处,蓄洪后一直被洪水围困,大水至今未退。校长估计,9月开学时,学校周围的洪水恐怕也无法退去。到时,老师们将分赴各个被水包围的庄台为240多名学生上门授课。
尽管围困的洪水是可怕的,但几年前危房改造工程之后诞生的新校舍的坚固却令人欣慰,校长说,即使被水泡上几个月,教室是不会倒的,关键是从各个庄台通往学校的路被淹到了水底,不知何时才能重见天日。
安徽省颍上县焦岗湖,湖水水位高出路面,几近漫过圩堤。李宁摄
7月21日,凤阳临淮镇,岸边三四层的沙袋层层叠叠地防守着淮河支流濠河上涨的河水,一辆“和谐号”动车组从京沪线上快速驶过。本报记者赵青摄
7月19日,凤台县钱庙乡淮河支流西淝河许大湖围堤溃堤,当地百姓奋力防守。本报记者赵青摄
7月22日午饭时间,凤阳临淮镇一间台球厅内,几位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玩着他们的游戏。本报记者赵青摄
7月14日,凤阳临淮镇的一位妇女在自家屋后清洗毛豆。本报记者赵青摄
7月17日,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汪堰庄台仍被洪水包围,一位村民将村里编织好的柳条制品用船运出。本报记者赵青摄
7月15日,几位放假的学生在凤阳县一片内涝严重的田地里玩耍。本报记者赵青摄
凤台县青年志愿者来到淮河花家湖大堤上慰问参加抗洪的武警安徽省总队官兵。王绪发摄
7月18日,安徽颍上县焦岗湖边,众多群众站在武警官兵连夜加固的堤坝上。本报记者赵青摄
7月22日,安徽阜阳市颍上县焦岗湖农场圩堤旁,一位农场退休职工在看护圩堤。颍上县焦岗湖大圩全长60多公里,涉及杨湖、鲁口孜、黄坝三个乡镇及焦岗湖农场。本报记者周凯摄
7月21日,淮南铁路派出所廖家湾站民警刘毅(前)从被洪水围困的办公室中搬运物品。连日来淮河特大洪水使这个车站的工作站点长时间被洪水围困。王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