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至今不明白儿为何自杀
死者张锐为青山人 毕业于武汉大学 华为只愿付1万元“安抚费”
毕业于武汉大学、年仅26岁的华为员工张锐(武汉青山区人),7月18日在深圳华为某小区内疑因工作压力过大自缢身亡。
昨日,张锐的父母再次与华为公司交涉,该公司表示愿付1万元“安抚费”。
工作经历
在华为工作60多天没请过假
7月18日下午3时许,华为员工张锐在深圳梅林某小区的楼道内自缢身亡。张锐来华为工作才60多天,此前他没有请过一天假。
张锐,家住武汉市青山区,今年26岁,2000年考上武汉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2004年毕业。在武汉一家工厂工作的父亲早已下岗,每月只有几百元的下岗费,母亲没有工作。
“4年大学下来,家中债务达5万多元。”张锐的母亲告诉记者,儿子是全家的希望,大学毕业后就在武汉一家企业工作,一年后到了深圳,先后在两家公司工作。
今年4月,张锐投简历应聘华为并被录取,随后回到武汉家中。5月9日,张锐到深圳华为报到,并和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从事电子产品的检测工作。
一个月后,张锐打电话给家里,“我在这边工作很好,每月底薪有6000多元,加其他补助有8000元,请你们放心。”张锐的母亲回忆说,儿子在电话中笑得很开心。
又过了一段时间,张锐打电话给父母,称工作压力比较大,“不想呆在华为,想辞职到其他地方工作。”张锐的父亲看儿子情绪不好,就买了张站票坐火车到深圳,劝儿子好好工作,“找份工作也不容易,何况现在工作也不错,要好好干。”父亲劝说后,张锐逐渐恢复平静,同意继续工作。
但几天之后,张锐再次打电话回家表示准备辞职,老父只好第二次来到了深圳。
最后的时光
和父亲一别再也没回去
虽然身上背着上大学期间欠下的5万多元债务,但月薪8000元的待遇,令张锐兴奋异常,工作起来格外卖力。“等我赚钱了就在深圳买房子,把你们从武汉接过来”,刚开始,张锐进入华为工作很高兴。
工作一段之后,张锐情绪明显低落,晚上经常失眠。张锐告诉表弟,表现不好就会被主管批评,还要经常加班。
7月17日,进入公司60多天后,张锐首次向主管请了一天假。晚上,他与父亲一起到小区附近散步。7月18日,张锐又请了一天假。下午2时,他告诉父亲要出去,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18日晚上11时左右,武汉家中的张锐母亲突然听到敲门声,当地民警告诉她,下午深圳警方在梅林地区某小区的楼道内发现了一个自缢身亡的人,其身份证显示是她的儿子张锐。母亲一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因为孩子父亲还在深圳。而此时张锐的父亲也正在深圳四处搜寻儿子。他去网吧找了几次没找到,手机也关了。随后他打电话回家,才得知孩子出事了。
对于父母,张锐没有留下一句遗言。当父亲赶到小区时,尸体已经被运走。事后他得知,这里是儿子刚来深圳时,与同学们一起住过的地方,距离他在华为坂田基地旁边的出租屋约有4公里路程。
深圳警方赶至现场,发现张锐躺在过道上,身旁是一条绳子,后判断为自缢身亡。
亲人的伤痛
父母终日以泪洗面
得知儿子张锐不幸身亡的消息后,其母亲连夜从武汉赶到深圳,想见儿子最后一面。目前,张锐的父母住在深圳一家宾馆内。
张锐自缢身亡后,张锐的父母终日以泪洗面,情绪波动比较大,父亲病倒在床。此外,张锐的同事也纷纷前来看望其父母。
电话里,张锐的母亲声音嘶哑,她表示自己现在心情很差,自从独子去了以后,这几天一直寝食难安。她说,她也不明白儿子为何选择自杀。
华为回应
只愿付1万“安抚费”
华为人事部副部长张志刚表示,根据公司规定只能给予1万元的安抚费。他说,张锐是自杀而且发生在公司外,其死亡并不在公司的员工伤亡补贴制度之内,这1万元也是公司对家属的慰问。
对于家属认为的压力过大问题,张志刚承认华为公司的员工的确都有压力,但对于张锐来说,压力实际上远没到把他击垮的程度。他说,张锐进入华为只有60多天,没有转正,也不能独立承担项目。
专家说话
要学会心理调适和角色转换
对于张锐因工作压力过大自缢身亡,昨日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周教授认为,人要学会心理调适和角色转换,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工作岗位,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面对各种矛盾和压力时,要学会派遣和释放压力。
此外,周教授认为,人也要对自己负责,不能草率行事,要珍惜生命,对自己、父母和社会都要负责。张锐选择了这条路,其实也给父母留下了痛苦。
张锐印象
母亲
儿子从小学习成绩就好,是理科尖子生,平时爱好画画。“但他性格内向,不主动和人交往,平时说话也很少。”“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这样。”
导师
张锐对人挺好,和同事关系处理融洽,工作起来很认真。
同事
张锐到华为后工作忙,还没有谈女朋友,和3个同事租住在一个小区里,“他每天生活都很忙碌,经常一天都见不到人,和同事之间的话也不多。”
■链接
华为25岁工程师胡新宇过劳死
去年5月28日晚,胡新宇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25岁。他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导致过度劳累,全身多个器官衰竭。
去年4月初,他所在部门封闭研发新项目。项目启动后,他几乎天天在公司过夜,长期蹲点实验室打地铺。不管加班到多晚,早上依旧按时上班。
■小资料
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华为是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设立了研究所,44000名员工中的48%从事研发工作。
本报记者 邓辉 杨扬 实习生 周文艳 张磊 赵睿郑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