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的老人查看老年大学课程表 |
武汉老年大学遇不愿毕业难题 因容量有限控制招生
7月2日上午9点,家住武汉市黄鹤楼街大成路的姜爹爹顶着大雨,来到武昌区老年大学报名,他想参加9月开学的电脑网络基础课程。姜爹爹收起伞,还未站稳,工作人员就告诉他:电脑课程学员已招满。
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姜爹爹纳闷,报名学电脑咋就这么难?“去年我就没报上,看来今年又没戏了。”
出现报名难现象的,不仅仅只有武昌区老年大学。近一个月来,不少老年大学门前都贴出了“报名已满”的字样,前来打听入学的新学员大多无功而返。
老年大学报名为何难?学校工作人员介绍,主要因为学员“只进不出”:新学员越来越多,老学员却不愿毕业,学校容量有限,只能控制招生。
武汉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103万名
老年大学挤声一片
武昌区老年大学是1985年成立的。建校之初,教室只有一间50平方米的小平房,直至1997年,迁至武昌粮道街白土塘科技站,教室面积才扩大到了700平方米。去年,学校再次扩充,新增1200平方米的青龙巷校址,但仍无法满足4300名学员的需求。
近年来,学员人数增长很快。据武汉老年大学联络部2006年统计,全市有学员13.4万人,但老年大学及其分校不过36所。加上基层街道社区的老年学校156所和1198个老年教学点,仍然无法满足新增学员的需求。
武汉市老龄委办公室负责人胡渐洪介绍,武汉市现有60岁以上老人10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12.59%。武汉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建立老年文化教育体系迫在眉睫。
又能学到知识 又能交上朋友 学费又不贵
不少老人进校后都不愿意毕业
据武汉老年大学教务长王洪玉介绍,学校现有学员3917人,多数都是熟面孔,学校戏称他们为“赖校一族”,这一情况在全市所有老年大学都普遍存在。
武昌老年大学校长刘桂蓉认为,老人上学不为拿文凭、不为找工作,学知识、交朋友才是他们最大的目的。“学校就是他们的俱乐部,除了学知识,他们更能在这里交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通过学校组织的各种表演和展示活动,老人能真切地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后湖乡的郑先生说:“自从孙子上学后,我就进了老年大学,认识了不少朋友。”
初次来到汉阳老年大学报名的张婆婆说:“儿女结婚后,我跟老伴成天在家大眼瞪小眼,闲得发慌。去找人打麻将吧,儿女们又劝我说不利于健康。想来想去,不如来上老年大学。这不,我刚刚报了休闲舞班,没准以后我也能上台秀一把呢!”
在武汉老年大学报名点,记者看到,老人们手持新学期课程表,仔细地勾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部分老学员同时报了三四门课程,每周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
采访中,不少老人告诉记者,如今生活质量提高了,退休后不必担心生计,年轻时想学的、想玩的,都可以在退休后完成。老人们笑着说:“一年的学费也不过100元左右,却能让我们找到精神寄托。”
孙婆婆拄着拐杖上了22年学 笑称自己永远都是大一新生
武昌区老年大学园艺班的孙菊香婆婆,今年已是84岁高龄了,她是班上最老的学生。
22年来,她风雨无阻、每周按时到老年大学上课。
孙婆婆说:“武昌老年大学刚办的时候,我就是这里的学生了。家里的阳台就是我的试验田,课上学什么,我就回家试什么。浇水、剪枝、施肥、除虫……每天都很忙。”
孙婆婆家住在复兴路,每周四,她都要走50多分钟到武昌胭脂路白土塘的学校上课。老师们看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来上学,都有些不放心,劝她回家养老。但孙婆婆说:“我是越跑越有劲头。”
邻居与孙婆婆开玩笑:“学园艺22年,博士都该毕业了。”孙婆婆回答说:自己永远都是大一新生,一辈子也学不够。
老年大学属于公益性事业 经费有限致使扩招困难
目前,武汉老年大学仍归口于武汉市教育部门管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办学经费除象征性学费收入外,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
武汉老年大学副校长周济龙说:“仅靠政府财政拨款,只能勉强维持老年大学的日常开支。想多招些学员,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该校一位老师也诉说道,学校现在最缺的就是电脑。“想学电脑的学员年年增多,仅靠学校现有的60多台电脑完全不够用。要满足现有学员需求,至少还得新添70多台电脑,无奈学校经费有限,新增电脑班的事情只能一再搁浅。”
记者调查了解到,大部分老年大学每年新招学员不到在校学员的20%,主要原因就是经费跟不上。
多种途径都能“老有所乐”
针对一些老人想学却又报不上名的现象,武汉老年大学副校长周济龙建议:除了学校教育,老人们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求知求乐。“我校已经与电视台合办老年电视课堂,推出了服装裁剪、装裱等课程。此外,我们还将部分外语课程制作成音频,通过广播形成‘空中教室’,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互联网络,推出网络课堂。老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里上学。”
武汉市老龄委胡渐洪还建议:老人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不一定非要“扎堆”上学。大部分街道社区、居委会都有自己的文娱团体或协会,投身其中,也能达到丰富老年文化生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