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解构长三角
三区块分析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长三角发展活力的重要视角。长三角的活力,与由三区块结构所导致的、富有扩张性和包容性的空间结构具有密切关系。
撰稿/卓勇良
去年春节,我在书店被一幅长三角地图吸引了。
如果再在常州和杭州之间拉一条线,那么在自然地理划分的基础上,就可以把长三角16个设区市及其140个县(市、区),划分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和历史文化差异的三个区块。
以上海为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块。包括苏锡常和杭嘉湖,位于长江与钱塘江-杭州湾之间的三角地带。以占长三角48%的人口,创造了占长三角64%以上的GDP。陆上面积占长三角的46%,即使不包括淳安、桐庐、富阳和临安4个山区县的面积,仍占长三角面积的三分之一。
以南京为行政中心的腹地区块。包括宁镇扬、南通和泰州,位于核心区块的北面和西面。这一区块具有内陆特征,有海岸线而缺少深水良港,发展速度相对较低。以其占长三角31%的人口,占有19%的GDP,耕地则占长三角的44%。
以宁波为物流中心的挑战区块。包括宁绍、舟山和台州,位于钱塘江-杭州湾以南。这一区块具有较好的港口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居长三角首位,目前已形成和正在强化以宁波为物流中心的格局。目前以占长三角20%的人口,占有17%的GDP。
三区块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差异。以上海为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块为吴文化区域,多数地区属于太湖水系,春秋战国时期属自成一政治单元的吴国,居民性格温和,似乎空气当中也弥漫着一股腻腻的甜味。以南京为行政中心的腹地区块为淮扬文化区域,南京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政治性城市,扬州、南通和泰州在地理上属于两淮平原,这些地区在文化上较少江南的轻灵而较多北方的厚重。以宁波为物流中心的挑战区块整体位于浙东山区,属越文化区域,春秋战国时期为越国。
通常对长三角的空间结构分析,主要是用“带”的概念,不免具有某些局限。如国家某权威部门做的规划,把长三角划分为“一核六带”,虽然不无道理,但带有明显的行政区划色彩,而且没有把长三角的双重物流体系、多核发展格局、地理障碍的不断弱化和整体性的不断强化等特质充分表达出来,只能说是一种低级格式化。而以三区块来分析长三角空间结构,其实质是用“面”的概念,把整个长三角有机地串起来,是对长三角的一种高级格式化。
三区块概念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引出长三角具有上海和宁波双重物流体系,同时具有多个发展核等概念。
三区块分析方式向我们提供了一个解释长三角发展活力的重要视角。长三角的活力,与由三区块结构所导致的、富有扩张性和包容性的空间结构具有密切关系。长三角在形成以上海为中心,集聚-扩散-集聚动态过程的同时,每个区域自身也形成了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集聚-扩散-集聚的过程,且都能较好地利用上海的资源促进自身快速发展。因此,三区块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较快演进。第一阶段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集聚·扩散式发展,大致是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第二阶段是上海促进下的外围区域要素本地化发展,主要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第三是阶段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以双重物流体系为支撑的多核发展格局,形成和强化了长三角发展的新优势。
长三角在当前则形成了多个发展引擎格局,或者叫多核格局。对上海来说,外围区域先是作为要素来源和商品销售市场,然后转变为零配件协作区,再后是转变为产业转移区,而目前则越来越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对象。对于外围区域来说,上海先是当地要素获取较多收益的流向地,然后是作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再后则是优化当地要素配置的战略性合作伙伴、高级要素引入地以及现代服务业的提供商。在这一过程中,外围地区的某些专门功能逐渐强化并替代上海,从而最终成为专门化的、上海所难以竞争的发展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