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薄、精、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出版文风,更是一种节约和服务意识以及对待自己服务对象的感情问题。再推而广之,现实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多从节约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多一点实的、少一点虚的,都会让人、让整个社会获益匪浅。
近年来,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以服务三农为题材,以科普为内容,以实用为前提,以薄、小、精、廉为特点的出版物深受广大农民兄弟的欢迎。很多农民兄弟反映,这样的书出得及时、顶用,买得起,用得上,觉得值。
而要问诀窍何在,他们反映,最主要的就在于这些书的内容“多说怎么办,少说为什么”。
话说得简单,其中所反映的道理却很深刻。
怎样才能把书变薄呢?就是把农民最需要的东西写进去,把可写可不写的东西尽可能都删去,不需要讲来龙去脉,不需要从源头说起,不需要讲空道理,也不需要讲正确但不起作用的大道理,只讲具体怎么做,这样一来,内容自然就精炼了,农民买回去,一读就懂,照着做就有效,就管用。
书虽然薄了,可“有效成分”却更加集中,通俗明白,简单实用,价钱又便宜,自然能受到农民欢迎。这是节约和服务意识在出版界的具体体现,是写书人想着读书人、用书人的具体体现,是对广大读者和实际操作者的理解和关怀的实际行动。
这种做法也很符合普遍的思维和办事规律。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农民最需要的是具体该怎样操作,施用什么肥料,选择什么品种,掌握哪些关键技术,家禽家畜的常见病、多发病怎样预防和治疗等等。
有一种非常通俗的说法是,专家、学者从研究的角度考虑问题,是要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对普通群众来说,则是要想方设法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也就是设身处地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着想,让他们高兴、满意。
反观现在的许多图书,内容是尽可能多,包装是尽可能精美,当然价格也是尽可能提高,可厚厚的一本书,真正有用的、管用的也就那么几句,其余大多是互相传抄的既没有错、可也没什么用的东西,老百姓谁愿意花那么多钱去买那些既没有用又空占地方的东西呢?让人读来读去不得要领,也就失去了出书的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短、薄、精、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出版文风,更是一种节约和服务意识以及对待自己服务对象的感情问题。
再推而广之,现实中也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大到关系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运行,多从节约和经济的角度考虑,多一点实的、少一点虚的,都会让人、让整个社会获益匪浅。
(作者单位: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党委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