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家湾瓷器坑成因有新解
马未都认为瓷器坑形成与漕运有关,毛家湾当时可能是码头。
马未都:瓷器坑形成与漕运有关,毛家湾当时可能是码头
7月17日,本报独家报道了《西城毛家湾曾是明朝垃圾场》的消息,市文物研究所专家认为,这一瓷器坑的形成与漕运无关,它应该是明朝的一处瓷器垃圾场。
最新观点:
毛家湾疑是瓷器仓库集中地
“明朝垃圾场的解释有点儿牵强。”马未都认为,既然是生活垃圾场,为何没有其他类垃圾,大量瓷器如此集中,今天的人们对于垃圾的分类做得都不够好,怎能想象古人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呢?
而对于“因发现瓷片有使用痕迹,漕运应是新瓷器”的说法,马未都认为不能成为否定“漕运说”的足够依据。马未都解释说,码头或仓库在运转过程中诚然主要为新瓷器,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许多船工也使用瓷器。由于古人常常下河活动,因此行船者不会将垃圾倾倒在河内,一般都会在码头附近倾倒,毛家湾有可能是瓷器仓库的集中地,这里当时也应该是码头,加上周围居民使用瓷器的集中倾倒,因此会形成瓷器坑。何况,毛家湾瓷器坑内的瓷器碎片中虽然有使用过的,但更多的是未使用过的,它们可能是在搬运过程中打碎的,因此就近掩埋,凭此一点也不能否认漕运之说。
专家解释:
瓷器年代下限仍与漕运有关
专家发现,毛家湾瓷器坑内出土的大量瓷片的年代下限为明代中期,全部瓷器涉及唐至明代,有专家认为它可能是和某种事件有关,也可能是因城市扩建而集中填埋。对此,马未都的解释是:之所以年代下限为明代中期,肯定和漕运有关。可能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将码头改地,毛家湾一带已不再是瓷器的终点站,堆砌的碎瓷片可能会被掩埋掉。而在垃圾的翻运过程中会产生釉面摩擦,这也会让人感觉是使用过的痕迹。
史料佐证:
明中期漕运码头曾改终点
今年5月14日,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历史与文化教育传播中心主任郗志群在《北京日报》刊发《北京“东富西贵”的由来与异说》一文,文中谈到,北京“东富”这种区域经济、文化空间的产生和发展,显然与运河漕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元代开辟京杭大运河,北端的终点码头是海子(今积水潭)。而钟楼、鼓楼区域由于紧邻海子码头,遂成为大都城里最重要的商业区。
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明政府疏通了通惠河,漕船可以自通州经运河直抵北京城东南隅的大通桥下卸粮,然后用车分别运到各个京仓贮藏。邻近运河码头的崇文门、正阳门内外地区遂逐渐发展为繁华的商业区,从而取代了元代以来的钟鼓楼地区中心市场的地位。
通过郗志群文中所述,至少可以认为明朝正德后、嘉靖时期曾经改变码头终点,这似乎也是解释毛家湾瓷器年代下限为何为明代中期的合适理由。
首席记者 杨玉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