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小传: 杨吉贵,1982年毕业于宣化炮兵学院,曾任排长、副指导员、连长、营长、作训参谋、副团长、团长、副旅长、警备区参谋长等职,先后在国防大学和外国军事学院进修深造。去年11月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
一次准备充分、渴望露脸的机关训练汇报表演,被他一下子点出了40多个问题;
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技术干部,被他慧眼识中,并力排众议,推荐其担任作战营营长;
一次多兵种综合演练,他眼光超前,大胆创新,以高超的指挥获得上级专家组的好评……
这位见解独到、眼光不凡的高原军人,就是“全军优秀指挥军官”、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旅长杨吉贵。
1 今年3月,自动化工作站工程师邓艳勋被任命为步兵营长的消息传开后,犹如一石击水,在全旅引起很大反响。有的官兵议论,邓艳勋是技术干部,他的军事素质能胜任营长一职吗?
其实,在旅党委会讨论邓艳勋的使用问题时,旅长杨吉贵已和其他党委成员有过“交锋”。有人认为邓艳勋长期从事技术工作,任职经历欠丰富;有人担心放着经验丰富的干部不用,而用一个技术干部担任作战营主官,不好向官兵解释。
杨吉贵却看得更远。他认为经验固然重要,但研究生毕业的邓艳勋知识结构合理,善于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研究解决问题,又有带兵打仗的追求,未来发展的空间更大,最终他说服了党委其他成员。
在发展过程中,只管“今天”不顾“明天”的做法,曾使该旅吃过苦头。杨吉贵看到的不只是邓艳勋的个人前景,而是一支部队的发展前景。硕士营长邓艳勋上任后,果然不同凡响,短短几个月,就把全营带入先进行列。
这件事,使杨吉贵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作为一旅之长,只有用发展的眼光谋事,才能谋得部队的长远发展。
2 在官兵印象中,杨吉贵的“挑剔”是出了名的。
今年4月,旅机关为充分展示前一阶段的训练成果,精心策划准备,为全旅官兵汇报表演了营连机动、侦察与反侦察、隐蔽与伪装等10余个课目。演练场面十分精彩,机关人员满心欢喜。
不料,杨吉贵在总结讲评时,却从演练中化装侦察的一个表情,到构筑单兵工事时的一个动作,一连挑出了大大小小40多个问题,总的评价是实战标准不高。
事后,一些机关干部和营连主官不服气,找杨吉贵“论理”。杨吉贵说:“你们要学会从对手的角度看问题。演练是实战的预演,光精彩不够,关键得实用。”
两年来,杨吉贵建议旅党委先后6次取消了没经详细论证的大规模综合演练。上山次数少了,但训练针对性更强了;“演戏”的成分少了,训练更扎实了。仅去年夏季一次野外驻训,他就带领部队探索总结出多项高寒山地战法训法。
杨吉贵在“挑剔”别人的同时,更“挑剔”自己。前年底,机关共梳理出18项革新成果准备上报,他组织人员反复论证后,感到这些成果科技含量不高,没让上报。上级召开成果表彰会,旅里“剃了光头”,他这个当旅长的脸上自然不光彩。
回到部队后,杨吉贵将全旅几个修理所的专业技术骨干统一归口使用,整合资源,合力攻关,并建立健全科研革新活动准入申报和奖励制度,全力支持与提高战斗力联系紧密的攻关项目。去年底,他们有3项成果获得军区以上奖励。
3 “在战斗力建设上,旅长的眼光十分挑剔,容不得半粒沙子。可他对事不对人,平时训练注重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用包容的眼光对待有失误的官兵。”基层官兵如此评价杨吉贵。
几年前,该旅训练中发生几起训练事故,相关责任人受到处分,少数官兵因此患得患失,甚至为避免事故而降低训练标准。杨吉贵与党委“一班人”反复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制定一系列措施规范训练秩序,引导官兵形成共识:抓训练允许有失误,但不能无作为。
去年初,某步兵营接受探索一项战法的任务。几个月过去,该营历经多次失败却没取得明显成效。有人建议不再让该营担负探索任务,杨吉贵不同意临阵换将,并打起背包住进该营,与官兵共同分析失败原因,寻求对策。不久,经过官兵艰苦努力,战法终于探索成功并运用于实践。
包容,不仅是一种姿态,更需要勇气。今年5月,他们在网上开通“常委留言板”。有人担心个别官兵借此在网上乱发议论,但杨吉贵和政委尚四新的看法一致:“留言板”让基层官兵与上级交流多了一条渠道,有利于拉近领导机关与基层的距离,对部队建设有利无害。
“留言板”开通第一天,杨吉贵和其他常委一样,收到几十条信息。令他高兴的是,大部分信息与军事训练有关,有些建议和意见是他平时根本听不到的。如今只要一有空,他就乐于与这些“网友”交流,对网上提出的训练强度大、方法不科学,个别单位偏训、漏训等问题,责成机关一一查实处理。
4 一次野外生存训练时,一名机关干部拿着地图竟然找不到自己的准确位置。是地形地貌变了,还是标图有误?杨吉贵刨根问底,发现这名干部用电脑标图还是高手,但由于平时过分倚重电脑,忽视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才闹了如此笑话。
用打赢的“尺子”一量,杨吉贵心头一惊,类似的干部并非个别,不及时扭转,战场上就会吃大亏。在他组织下,野外识图用图等传统基础训练得到加强,一批传统基础课目加入信息技术之后重新走上训练场。
一次,杨吉贵在某连检查训练时发现,官兵没有按照实战要求戴钢盔,挎包、弹袋等物品也携带不全。一问原因是嫌麻烦,个别干部把这当“小事”看待。在杨吉贵看来,平时训练养成坏习惯,战时就可能带来灾难。第二天,他组织机关人员和营连主官召开训练形势分析会,要求与会者一律戴钢盔。钢盔一戴果然不一样,一堂课下来,一些训练少的人当场出了洋相。没到冲锋陷阵时,就被自己打倒,杨吉贵用小小的钢盔,使官兵们受到了一次生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