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丽莎本报记者龙腾飞绵竹市孝德镇外,几栋崭新的厂房矗立在一片热火朝天的工地之间,烟囱口飘荡的白烟表明,这些刚建好的厂房已经投入使用。
“这是红森玻璃有限公司的厂区。”孝德镇副镇长李召平对这里相当熟悉。
在红森旁边,成片的施工区域勾画出一个即将拔地而起的产业集中带,这片围绕绵竹酒类产业招商建起的玻璃加工区已经凝聚起丰富的财富想象。
园区经济在政府的服务和引导下逐步成形,恰好为绵竹此次立足工业、突围“十强”的战略决策作了最好注脚。
发展“软肋”让干部坐不住了
2006年全省“十强县”排定座次,绵竹名次下滑,一位之差看似区别不大,市委书记蒋国华却向各级党政干部追问:差距何在?
“和周边县市区相比,招商引资差距越来越大。”副市长陈彦夫摆出的数据切中要害,“2006年,青白江区引进到位国内资金22.05亿元,外商直接投资8696万美元;郫县引进
到位国内资金28.28亿元,外商直接投资5811万美元……反观绵竹,这两个数据分别为9.05亿元和900.6万美元。两个问题:一是绝对值偏低,二是增速缓慢。”
副市长付利民说:“在工业发展软环境上存在差距,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率跟不上,为企业服务的观念没有深入贯彻,一些优惠政策难以落实,企业在投资、审批过程中还遇到较大障碍。”
绵竹市统计局拿出的一份“十强县”统计数据对比材料,更让绵竹干部坐不住:虽然仅高绵竹一位,但“十强县”评价考核的30个指标体系中,新都高于绵竹的就达18项,其中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等重要指标,绵竹还被拉开很远的距离;而仅落后绵竹一位的温江区,投资经济持续升温,8项发展速度指标中有5项快于绵竹,一项与绵竹同步———绵竹,仍然面临降位威胁。
降位不可怕,可怕的是这一事实背后暴露出的种种“软肋”。放言力争全省县域经济前列的绵竹,从与周边区县的对比中掂量出压力与动力。
爬上工业“制高点”再起跳
决定落户绵竹市孝德镇的时候,红森玻璃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并没有想到这个项目的兴建可以如此高效,“7月场地开始拆迁,11月进行试生产。”目前,占地125亩、投资近6000万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产值可达6000万。“春节前完成全部工程大有希望,到时候,产值可达1亿多。”
项目快速投产,源于政府围绕工业项目建设的工作增效行动。为改善投资环境,绵竹将全市工业发展项目分门别类,在市、镇两级指派专人负责跟踪协调和落实,尽量优化和简化重大项目的审批流程。
红森的特殊待遇形成聚合效应,广东一家玻璃企业应别的乡镇邀请来德阳考察,在兜了一圈后选择落户孝德。李召平坦言,“就是因为我们提供的服务好。”
用提高政府服务为阶梯,爬上工业“制高点”再起跳,不是孝德镇的突发奇想,而是绵竹为突破县域经济竞争中前有劲敌、后有追兵这一困境作出的整体战略部署。决策层思路清晰:通过引进项目资金,改善工业环境。
目前,专门的投资促进委员会已运作半年,开端良好;重大项目领导跟踪联系制度正式实施,为工业项目实行“一站式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即将启动……绵竹正咬定实干理念努力蓄势,开始酝酿下一轮的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