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海岩写了《便衣警察》、《永不瞑目》、《玉观音》、《深牢大狱》、《五星饭店》等畅销小说。有一次,开作协会,作家丛维熙曾当面问过海岩:“你写了这么多小说,是不是也有个"工作室"啊”海岩懂得这句话的含义,他把自己写得变了形的右手指伸出来。
瞧,中指上端那凸起地方——好似农人的老茧!待他从公文包里拿出涂改得乱七八糟的手稿,丛维熙明白了,那是挑灯坐三更的成果。
海岩经常重复一句话:“我不是著名作家,是业余作家。”他在白天管理着酒店类企业,职工多达一万余名。到了晚上10点,才开写。海岩每晚10点起步,写2-3个小时后,睡4-5个小时,如果一觉醒来,睡不着了,再起来写点儿。
这样的毅力从哪里来?应该说是从少年的困境中来的。少年时代的海岩,身体瘦弱,“文革”前后因家庭是“走资派”背景,常被人欺负。海岩10岁,也就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被迫辍学。15岁,瘦弱的海岩离家参军。在军队里,训练特别特别累,他的腿上长了冻疮。但海岩没被自己打倒,逆境使他变得更加坚强。海岩走向成功的通道,正是穿越卑微、困境和风雨才出现的。这样一个平凡的孩子,借助特有的忍耐和勤恳,一点点成长起来。这便是海岩现在宠辱不惊、低调做人性格的根。
海岩复员后,先后干过交警、刑警、片警等等,1982年,海岩写《便衣警察》,白天上班,夜里瞒着家里人写,45万字写了一年多。写完后,他把稿子寄给人民文学出版社。半年过去,没一点儿消息。他按捺不住,找到出版社的现代文学编辑部,从办公室地上的一堆信件中,看到他的大信封赫然在目,还没拆呢。他忍住辛酸,对一老编辑说:“我写了60章,你们随便看一章吧,一个月后我再来取。”海岩的话还真起作用,一个月后,老编辑亲自登门拜访,告诉他书稿准备出版。只用了半年,《便衣警察》出版了,第一版就印了30万册,海岩成名了。
海岩的儿子深有感触地说:“我的爸爸,之所以在商界和艺术界都比较成功,是因为一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绝不是无能,这是一种能量的内敛;高调做事也绝不是张张扬扬,而是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看得很透彻,用很高很专业的姿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