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欧盟第三代“绿色壁垒”《用能产品生态设计框架指令》将于今年8月11日实施。这一指令对用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均提出更高的环保要求,对相关产品的设计、生产、使用、维护、回收、后期处理施加约束性影响。
欧盟此前已有过两个“绿色壁垒”指令,新的指令更严格、更全面,将对相关企业的“生态”产生很大影响。
“绿色壁垒”是新世纪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其背景之一是全球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强化和兴起。欧洲或是世界上环保意识最强的一个地区,环保具有了某种宗教式的神圣性,欧盟系统颁布“绿色壁垒”指令,有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由于环境问题的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严重问题,因而“绿色壁垒”也具有某种“道德性”。
在“绿色壁垒”的背后,恐怕还有某些商业竞争的因素。众所周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产业结构发生了大调整、大转移,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依靠后发优势,在一些制造业领域后来居上,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担忧。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纷纷出台,也是一种依靠技术优势占领商业高地的行为。在商战中,扬长避短是一种基本战略。此外,“绿色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可以绕过当今的许多贸易规则限制,让竞争对手无话可说,也打不赢贸易官司。
在“绿色壁垒”面前,中国企业怎么办?在商业环境中,“适者生存”是普遍规律。环境变了,企业必须主动适应、积极应变,怨天尤人往往于事无补,而且会贻误时机。在某种意义上,中国企业也必须提高产品的环保标准,因为这也是中国自身的需要和潮流。智者顺势而为,强者求之诸己,中国企业应以这种姿态迎接挑战。
面对“绿色壁垒”,中国也有“绿牌”可打。例如,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当前国际上的碳减排补偿机制,更强烈地呼吁降低环保技术的转让门槛,对发达国家一些不法商出口转移垃圾的行为加大揭露打击力度,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转移严加控制,等等。
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进程中对世界环境是有历史欠账的,其当前的生活方式也是对环境负有责任的。现在要把这样一种历史责任由发展中国家完全承担,是很不公平的做法。如果发达国家真正负责,就应更多承担世界的环保义务,而不能采取又要里子、又要面子,却不负责的伪善做法。(黄晴)
《人民日报》(2007年7月27日 第7版)(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