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的北京语言大学校园仍不宁静。在一间教室内,三十多名外国小朋友正在一名中国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中国古典乐器二胡的演奏,有的还拉出了小曲。他们是二00七年“华语之桥”中文游学夏令营的营员。
这些小朋友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香港等五大洲的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的八成是华人后裔。
在他们的假期里,“华语之桥”中文游学夏令营把他们带到了中国。
“华语之桥”成立于二00三年,由一批留美的中国学生创办,主要从事中美间青少年国际教育文化交流。四年间,“华语之桥”与中国高校合作,在每年的春夏之季,举办中文游学夏令营,这个夏令营以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活动内容。
今年带队来华的“华语之桥”市场总监于娜说:“这个夏令营为华裔家庭的后代们铺设了一条寻根之路,帮助他们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学习中文,兼习文化 每一支团队在中国共有三周的学习参观时间。三分之一的时间为语言课,每天上午四小时的课程让高级班的营员学会了成语、初级班的营员学会了日常会话;三分之一的时间为文化课和北京游,营员们可以亲身体验书法、二胡、剪纸、篆刻、武术等中国传统艺术,还可以品尝北京烤鸭和老北京的家庭晚餐;剩下的时间则安排了外地旅游,内蒙古草原、西安兵马俑、河南嵩山少林寺成了他们的首选。
“华语之桥”还将学习中国文化的课堂搬到了美国当地。今年寒假,“华语之桥”的志愿者们走进美国的中学,介绍中国文化,让美国学生体验中国人的过年方式。
于娜介绍说,据美国大学委员会的调查显示,目前只有二百五十所中小学开设中文课,几年后这一数字将是两千五百。
十六岁的克里斯特法·唐是旅居香港的法籍少年,父亲台湾人,母亲法国人。今年他已是第二次跟随夏令营来到中国。他用生硬的中文说,仍然记得前年在清华的夏令营里书法、画脸谱课程如何吸引他,今年新加了乐器课,于是又开始期待拉二胡了。
孩子尽兴,家长放心 七月二十四日的书法课上,头发花白的中国老师正在用流利的英语介绍中国古代书法的变迁,一名家长正坐在孩子们中间,不时地用照相机拍摄孩子上课的情景。
华语之桥夏令营的参与者在八到十八岁之间,这在二00四年第一批“华语之桥”营员来华时,全美范围内首次招收十二岁以下的儿童。由于这些营员年龄过小,夏令营还允许家长随行。每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小营员把家长“带”到了中国。
即使没有随同,家长们也不用担心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辅导员们每天都用摄像机记录下每一堂课和每一次旅游的情景,然后上传到网站上,家长们可以直接获知孩子们当天的情况。
在这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一比六,远远高于世界多数国家的旅游团队的一比二十甚至一比四十的水平。“很多学生来到中国的第一周水土不服,辅导员们及时送药送水,在"华语之桥"夏令营里,他们真正做到了"你的Help就在身边"”,于娜笑着说,“有了这些优秀的辅导员,孩子们明年才会再来。”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美国北卡州的一个高中生,二00五年作为学生走进夏令营,0六年作为辅导员再次加入,0七年在美国考上了大学,还选择了中文专业。
十六岁的布鲁斯·格兰尼克(中文名郭嘉辉),曾经发誓不学中文,他的母亲抱着“最后一次尝试”的心态给他报名参加了0四年的夏令营。闭营不久,“华语之桥”接到他母亲来自芝加哥的电话,称他的孩子不仅主动学习中文,还经常跑去附近的中餐馆练习口语,真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学习语言是一件长期的任务。我们并不指望这些孩子们在短短的三周内掌握一门几乎陌生的语言,而是培养孩子们学习中文的兴趣,让他们知道中文在了解世界中有多么重要。”于娜最后表示,通过在夏令营里的学习,营员们将会把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解中国文化中去。“说不准将来他们谁当了州长,还会致力于中美的友好和文化交流呢!”
(责任编辑: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