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几乎年年都会出现这里的香蕉、荔枝卖不出去,那里的芹菜、苹果烂在地里、树上的痛心事。在农业部农研中心市场与贸易研究室主任韩一军的印象里,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快速提高,国内市场行情变化更快,因而这几年鲜活易腐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更大。
频频出现的“卖难”、“烂市”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破解的钥匙又在哪里?
提供易得、及时、准确、实用的农产品信息,指导农民生产销售
韩一军说,农民决定今年种什么,一般是“三看”:看亲戚邻居、看周围能人、看上年情况。这种信息失真和近距离的模仿雷同,使得农产品集中大量上市,价格自然下滑。
那该由谁来告诉农民该种什么?韩一军认为,应该是有一套易得、及时、准确、实用的农产品信息体系,而这正是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我国,鲜活农产品的基础统计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关键环节的监测信息等非常薄弱,对这些信息的常规和专家会商分析刚刚建立,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我国不少农产品,特别是鲜活易腐的农产品,本是更加需要相关市场信息的引导,但实际情况是连基础统计信息都没有,仅有的这些信息经常是比较滞后,甚至失真,真正有用的更少了。
因此,韩一军建议,农业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尽快补上对园艺、畜产品等鲜活农产品“信息统计少、信息系统分析不够”等历史欠账,同时支持鼓励批发市场、期货交易所、供销社、流通企业等主体和机构在信息提供上发挥积极作用,有效指导农民生产销售决策。
提高组织化程度,有效对接小生产与大市场、大流通
当前我国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与农业大市场、大流通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必要的生产和销售指导,千家万户的趋同性选择很强,这样就很容易出现“卖难”与“烂市”。韩一军认为,当前应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这股东风,加快建立真正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特别是应该优先支持鲜活农产品的运销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
建立畅通的流通渠道衔接生产与消费
“卖难”、“烂市”的直接原因是农产品生产与消费没有有效衔接,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建立畅通的农产品流通渠道。韩一军建议,应当在完善现有批发市场为中心环节的流通模式的基础上,加快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特别要加快支持那些真正能够紧密联系农民的种养大户、农村能人以及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流通主体,通过有力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他们直接参与流通,直接进城销售,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对于鲜活易腐农产品而言,提高冷藏保鲜技术和深加工能力是缓解“卖难”、“烂市”的可行之道。而当前,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不过关,深加工能力比较弱。以龙眼和荔枝为例,大规模运输仍停留在传统的竹箩、树叶、泡沫箱加冰等保鲜方式,产地的预冷和冷链运输基本空白,导致产品货架寿命只有2—3天,而在冷链体系发达的欧洲,从采摘到最后消费可以保质1个月。统计显示,我国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仅为1%,保鲜储藏比例不足20%,加工比例不到10%。
对此,韩一军认为,当前我国鲜活易腐农产品的冷藏、保鲜、储存、冷链运输以及配套加工体系已越来越成为这些本是优势产业的关键薄弱环节,如果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延长这些鲜活农产品的上市时间,而且可以明显扩大这些产品的市场空间,还可以延伸其产业链,从而有效地缓解“卖难”、“烂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