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绘画 李妍青
天津黄 诚
长期以来,“指数”作为经济学里的词汇,似乎一直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可最近几年却完全不一样了,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之所以如此倒不全是出于经济原因,尽管掌握上证指数、深证指数已经成为很多人每日的必修课,但对于人数更为众多的非股民来说,“气象指数”也成为了生活中一个较为重要的关注点。
乍一听,“气象指数”这个叫法也比较陌生,但如果列出它所包含的具体名目,恐怕大家就非常熟悉了。
比如,空气污染指数、紫外线指数、花粉过敏指数、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洗车指数……
虽然数值区间不同,但这些指数基本上都是指数值越小越好。比如,空气指数在0~50之间时空气质量为优,如果达到300~500这个区间,那可就是重度污染了;穿衣指数分8级,指数越小,穿衣的厚度越薄;晨练指数分5级,指数越小越适合晨练,如果指数达到5,您今天就歇了吧;而洗车指数则分为适宜、较适宜、较不适宜和不适宜4个级别。
我相信,气象指数的确是能够为大家的生活提供一些帮助的,但是这些指数——特别是感冒指数、穿衣指数、晨练指数、洗车指数等,最关键的问题是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比如这边一个劲儿说感冒、穿衣指数都是高分值,可照样有人能短衣襟小打扮露胳膊露腿地满街跑,好像压根儿就不知道感冒是怎么回事儿,你说这个预报准不准呢?而如果类似现象总是发生,这些指数是不是就失去意义了呢?
或许就是出于上述原因,很多人对这些指数似乎从不当真,这耳朵听进来那耳朵就冒出去了。但有的指数我们似乎还是会过一过脑子,就比如幸福指数——它的吸引力远比感冒指数大得多。说到这儿,“指数”这个词又恢复了它经济学的属性,因为,据说现代经济学的滥觞可以寻溯到欧洲人的某种幸福观,而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就在于指出如何以最佳方式来获取幸福。
曾经看到过两个幸福指数的计算方法,一个是说“幸福指数=收入增长率/基尼系数×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另一个则说“幸福指数=快乐指数-痛苦指数”,而“快乐指数=经济增长率+储蓄利率”,“痛苦指数=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必须说明,笔者对经济学知之甚少,此处引用公式纯属道听途说,如有差错,万望大方之家海涵。)当然,不管怎么算,标准只有一个——指数越大,人们就越幸福。不过,这幸福指数好像与气象指数存在一样的问题——忽视了个体的差异与需求。
比如,尽管收入颇丰有房有车,但有人依然没有切实的幸福感,因为他们不能经常与家人共进晚餐,没有工作之外的社交生活甚至没有片刻的轻松。对于这样的人,只有“偷得浮生半日闲”才能让他们体会出幸福,而经济标尺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再比如,我在电视上看到过,非洲某贫困国家的一群贫困儿童在得到一个记者赠送的足球后长时间欢呼雀跃,有的孩子甚至喜极而泣。这种幸福感也绝对不是任何公式可以推演计算出来的。
看来,数据是别人的,可生活却是你自己的,理论固然可以言之凿凿,但计算出来的幸福对于我们来说,却不一定真实可信。所以啊,我们好像没必要计较这指数的大小,只要幸福着你自己的幸福就得了。小时候唱的歌里不是说嘛——“幸福在哪里呀,幸福在哪里?幸福就在每个人的心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