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一次载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拔地而起,直刺苍穹……
你可知道,为了这举国欢腾的时刻,总参某测绘大队官兵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十余年来,他们敢为人先,甘居幕后,为神舟系列飞船提供了精确的测量保障,他们用自己的血汗和精确的数据诠释着“英雄测绘大队”的忠诚。
斗天搏地定基准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大队就接到为神舟飞船进行基准测量的任务,基准即飞船坐标基准与发射方向基准,其精确与否直接关系着整个载人航天工程的成败。
2005年6月,大队沙场点将,一批优秀的测绘兵从驻地向酒泉的卫星发射区进发,再一次为神舟六号进行基准复测。
此时的戈壁滩正是黄沙肆虐的时节,风沙与骄阳给施测官兵带来极大的困扰。为了避开中午不利强光测量时间只得挪到早晚。任务如磐,官兵们完全颠倒了生物钟,凌晨才刚刚吃上“晚饭”,天不亮就又要起来测量。临近傍晚狂风劲起,恶劣的天气条件对仪器的稳定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施测官兵和风沙打起了“游击战”,三期士官刘红阳为把握最佳测量时机,索性抱着仪器坐在了8米多的钢标上,每当风一停他就实施测量。疾风卷起黄沙疯狂地咬噬着他的脸庞,而他却用身体为仪器竖起一堵墙。为了提高精度,一个数据往往要反复测量数次,战士们风趣地说:“为了换来精确的数据结果,我们半个多月"和风魔一起生活"。”
载人航天大地测量百余个点位,该大队全部高标准地完成,数据误差全部控制在限差的1/3以内,在整个载人航天工程中,他们提交的数据基准是免检的“最终结果”。
英雄脚下无禁区 如果说航天测控是神舟飞船的眼睛,那么大地基准测量就是这只眼睛最基本的方位标识。随着载人航天工程的不断升级,对大地测量保障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神舟飞天之前,航天部向大队提出了提供测试大厅前检测棱镜的九个余弦角的要求,这些数据是为飞船定向的重要保障。然而,在现有的装备条件下,这种测量是没有先例可循的。
为了获得棱镜的外围数据,官兵们每天在脚架前连续观测十余个小时,超极限的工作最终获得了圆满的结果,大队用内插解算求值法得出的数据基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得到了需求方的高度评价。
在整个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过程中,大队围绕课题大胆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测绘兵用科技创新的“第一次”托举起了共和国载人航天史上的诸个“第一”。
戈壁黄沙鉴忠诚 神舟六号飞天的几天里,祖国大陆和四大洋里的13个测控点同时打响了全球测控的“接力战”。而从2004年起,为了确立测控基准,测绘官兵就在西北的沙漠戈壁里打起了测控战。
茫茫的戈壁沙海,几百公里内杳无人烟。中队长贾海波一行人就在这千里沙原进行观测。一个人,一顶帐篷,一台观测接收机和一些简单的食物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点位。
夜幕即将落下,当司机开着车子到达贾海波的点位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人。就在几乎筋疲力尽的时候,脚下的微动惊醒了他们,他们拼命地拨开黄沙,拉出了奄奄一息的中队长。原来狂风卷着黄沙刮倒了帐篷,把正在熟睡的贾海波也埋在了下面,钢架床和帐篷撑起的一小片天地才让他有了生的可能。战士们抱着中队长号啕大哭,三个坚强的男子汉如同经历了生离死别,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任泪水放肆地流下。
参加神舟大地测量保障的每一名官兵的身上都发生着不同寻常的故事,十余年来大队官兵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的雪山、草地、江河、林海,仅车轮碾过的辙印就达1100多万公里,完成了数万个测点和上千万个数据的采集、处理。罗布泊、可可西里、塔克拉玛干,一个个与人类生命绝缘的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长期艰苦的野外生活在官兵们的身上留下了抹不去的伤痕,严重胃病、腰椎间盘突出成了大队官兵的职业病。为了共同的飞天梦想,大队官兵用自己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展示着殷殷的民族深情,用崇高的历史使命感抒写着测绘兵的忠诚。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