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推进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是一项具有根本性、长远性意义的基础工作。福州总医院党委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近几年发展速度较快的背景下,以服务部队官兵、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敢于大胆创新,通过建立健全好中求快的发展机制,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其经验值得借鉴。 在南京军区医院建设座谈会上,福州总医院“十一五”开局之年科学发展、节俭发展的数据令同行惊叹。
与上年相比,2006年医院毛收入增长突破1亿元,净收益提高了12个百分点,用于军免补贴达6080多万元,而运行成本按上年比例却减少近3000万元;因联勤体制改革,医院保障的三军体系部队扩大了五分之二,床位增加了100张,按上年“床位—用工”比例反而减少冗员216名,人力成本降低了10%。
这些数字,折射出该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机制带来的高效益。
直面高速发展背后的“低效益” 福州总医院建立人力资源中心、财经中心和采购中心这个工作协调和运行新机制,经历了一个勇于解剖自我、超越自我、思维创新的过程。
前年底,医院在制定“十一五”规划时,特意邀请了10名专家来给医院“会诊”。当院领导向专家介绍“十五”期间的主要发展指标时,福建省社科院一名经济学专家当众提出:从数据上看,建设发展形势确实喜人;但从质量上看,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还有一些“虚高”要挤干。他算了一笔账:一些本应纳入考评的消耗和支出没有核算,实际收入递增速度比医院向他们提供的数据低了至少6个百分点。
这名专家的“挑刺”,引起了院党委“一班人”的震动。他们在认真学习胡主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后形成共识:“高速度”并不等于“高效益”,医院建设发展的质量效益要上台阶,必须克服建设发展中的“低效益”。
经过深入调查剖析,平时被发展速度掩盖的一些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低循环”现象被一一揭开:人力资源管理上,负责人力资源招聘的部门多达5个,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现象屡见不鲜;财经管理上,管收入的、管支出的、管预算的都是“独立王国”,资产活动多头运行,成本核算界线不清;物资采购上,则分别由6个部门管理,采购零打碎敲,资源不能共享,没有规模效益。
原有的发展模式必须创新,全院上下都有一种紧迫感。
着眼“好中求快”发展构建新机制 面对“高速度”背后的“低效益”,院长王海林、政委沈佩先后多次召开院领导办公会和常委会,统一大家的认识: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而应当从建立具有根本性、长远性的制度入手,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加开支负担的前提下,构建一个顺畅、高效的工作协调和运行机制。
——建立人力资源中心。用工一律按照三甲医院最佳“床位—用工”比例核定,人力资源配置由因人设岗、因人设事向按事设岗、按需定岗转变。去年,医院增加床位100张,科室提出增加聘用人员200人,经人力资源论证,在全院进行考核调配,人员不增反减,一年节约人力运行成本400余万元。
——建立财经中心。财经运行实现一个机构管理、一个账户收支、一个账簿反映、一个平台运行,成本核算将医院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资产活动的各个部门、经费支出的各个末端都纳入控制范围,每半个月对全院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一次核查。今年3月,仅耗材使用一项就查处12例“擦边球”,病人人均管理成本下降了7%。
——建立采购中心。采购中心设立了物资采购评审专家库,推行招标、合同、配送、验收、售后的“一站式”服务模式,由分散采购向集团采购转变,由职责不分向程序透明转变。去年中心办理了520余批科室集中采购申请,按市场可比价格,医院设备集中采购节资率达34%,耗材集中采购节资率达15%。
新机制产生内在推动力 工作运行新机制的建立,带来了医院建设发展的高效益。更令医院党委“一班人”振奋的是,新机制产生内在推动力。如今,管理中多头运行的现象绝迹了,互相推诿的现象不见了,“潜规则”也没有了藏身之地,医德医风测评满意率提高3个百分点,达98.9%。
新机制催生了资源配置的新格局。记者在该院综合药材仓库看到,除了日常用药外,几乎实现“零库存”。采购中心按照平战时保障需要,建立了由350家医药公司组成的大型供应商库,明确应急采购的组织形式、采购模式、供应方式及支付手段,医院等于不花一分钱,就获得了多个大型高品质药材储备仓库。
一些科室主任告诉记者,新机制还催生节俭发展的新动力。新的成本核算办法渗透到了每一个末端,把设备设施的空耗,把药品器械的消耗,分摊到了具体人头,让每个科室、班组、每个人都有了节俭发展的危机感。去年,医院仅水电费一项就节约开支230万元,各类医用耗材费用支出比上年下降了10%。
“三大管理中心”不仅显现了节俭发展的高效益,更重要的是催生了卫勤保障能力的新突破。财经中心协调科研部门,把住了科研经费向军事斗争准备聚焦的投向关。去年,医院核减了18项与卫勤保障联系不紧的科研课题,把经费重点投向军事斗争准备。仅在军队成批烧冲复合伤员研究攻关和临床应用上,就投入经费近千万元,初步形成了海陆空三军大批量伤员立体救治能力,进一步增强了为兵服务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