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南方日报

香港书展VS“文化沙漠”

  撰文 本报记者 郭珊

  核心提示

  龙应台、易中天、于丹、莫言、倪匡、金庸、张悦然、梁靖芬、孙隆基、英培安等来自内地、台湾、香港、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知名作家,掀起香江激浪。一时间,文化在众人目光聚汇之下,似乎不再是静静躺在图书馆里兀自燃烧的字眼,挽救、保育、振兴之类的呼号,恍惚中变得有力量、质感和温度,而不再只是一些文化人苍凉孤独的手势。


  在香港,连续18年举办的以“书市”为主要特色的香港书展,其规模和入场读者人数都居全球华人书展第一位。本次书展以“阅读香港”为主题,旨在从多个角度激发各界思考香港社会文化的变迁。主办方宣布,书展期间举行的100多项文化活动“无论在嘉宾阵容、叫座力、传媒关注度、促进文化互动,以及推动业界交流上,均较亚洲其它书展办得成功,甚至已伸延为业界观摩的平台。”

  在香港地标建筑会展中心,书香由往昔的寒削甚至变得有几分燥热,大众对股票和儒学的同等热衷染上一丝中国特色的幽默感。在人们印象中被商业逻辑掌控的亚洲金融中心,平素水火不容、干戈相向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出现了罕见的互相砥砺以致融合的亲密景象。

  18年来主张经营与品位并重的香港书展如何平衡二者的位置?为什么能比其他书展显示出更加多元、丰富的华语图书洋洋大观?香港书展在每年7月打造出一个两岸三地、乃至海外华人“文化黄金时段”,为内地出版界带来了什么样的机遇和启示?这一次,借图书这个窗口,这片曾经遭到贬斥的“文化沙漠”,成为望转型期中华文明挣扎与蜕变的勘测点,或许,“沙漠”中正隐藏着“中国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新丝路。

  “像卖珠宝一样去卖书!”

  “这么多书,这么多人,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景观,多么奢侈的景象!”“国学超女”于丹站在人头涌涌,摩肩接踵的香港会展中心,望着拖着行李车和箱包来买书的茫茫人流,不禁发出一声惊叹!

  在此之前,于丹的《〈庄子〉心得》北京首发时,她曾亲眼目睹1万5千名读者慕名而来索要签名的阵势。而此次香港贸易发展局举办的第十八届香港书展,七天书展入场人数超过76万,为历年之最。

  “你可以找到所有要通过旧楼的狭窄楼梯通道方能到达的二楼书店,或者公共图书馆中所不具备的汹涌澎湃的购书热情,以及各种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与赞叹声,声声入耳。”在这位香港读者眼中,这档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更像一个叫人眼迷心乱的超级大卖场:从地铁站就开始蜿蜒盘旋的人群井然有序,收款机后的工作人员手脚利落地清点钞票,瞬间货银两讫。“强力推荐”、“新到货品”、“全球销量第一”、“全场八折”等热辣标语满室缭乱。而分时段票价、设置“午夜场”等分流措施、以及具有浓厚企业化运营模式色彩的布展方式、推广海报、形象包装,彬彬有礼、训练有素的引导员……无不将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所具有的强悍而熟稔的操作造势能力、以及本港人士头脑灵活、高效快速的性格体现得刻骨三分。

  “在这里,我看到了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回归,让人心灵感到慰藉。”中国作协主席铁凝的这番话,很可以代表那些初来乍到的与会嘉宾的总体观感——黑压压的人潮竟然为本性寂寞的书香翰墨奔涌而来,在今时今日的中国,多少显得有些“秋风倒转小阳春”的意外。

  在主办方连续18年的努力之下,香港书展早已催生为一种拖家带口、为之捱更抵夜的时尚,每年一到7月,两岸三地的出版社赶来摆擂设局,泰斗新秀皆在此扬己露才,今年书展共有20个国家及地区475家出版社参展,推出新书多达6000种。开幕当天,一边是特首曾荫权恭恭敬敬地为市民签售《我会打好呢份工》,另一边被疯狂粉丝吓倒捂胸快闪的Twins,各为书展贡献了一份人气。

  有意思的是,今年参观书展的内地读者,保守估计超过7千人。主办方组织内地读者团直击书展盛况,访港人士享有购票优惠,特设游客便捷通道。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林天福先生笑掷豪言:“我们要像卖珠宝一样去卖书!”

  “不雅封面事件”背后的经济文化之争

  本届书展举行期间,一本原定参展的学术著作《爱情神话》遭到“劝喻停售”,成为全港话题。起因是该书采用名画《赛姬接受丘比特的初吻》作为封面,主办方认为其中男女人物赤裸,“构成不雅成分”。“我们的同事的确闹了笑话,但这种防微杜渐的初衷应当得到大众理解”。事后,香港贸发局新闻发言人邱松鹤先生无奈地表示。

  在邱松鹤看来,事件背后隐藏着十多年来,香港文化理想与商业运作这对冤家之间充满变数的纠葛,如同基因链的双螺旋,决定着今日书展的面貌。

  在自由市场和法治社会被视为核心传统的香港,早年书展以经营为上,注重商业结果,漫画馆曾是最为火爆的场所,有一年读者甚至多到“挤破玻璃”。1999年为保持书展的独立性,香港漫画界单辟了香港动漫节,2000年过后,香港贸发局进行民意调查后,禁止参展商展出或出售攻击性物品,排查书展上潜滋暗长的情色读物。

  2005年,贸发局新任总裁林天福发觉书展高度产业化而缺乏文化含量。贸发局最终与《亚洲周刊》联手,以邀请两岸三地的作家和文化名人到书展讲座打开局面,气象为之一新。这一年,香港传媒一改以往夹讥带讽的酸刻言辞,为书展做出历年最正面的整体报道。全港公立图书馆系统图书借阅率逐年攀升,从2000年的3800万册递增至2004年的6200万册。2006年5千读者争睹金庸风采,刷新书展开办以来名人讲座人气最强记录。而2007年书展共推出180多项文化活动,其中龙应台、易中天、于丹等作家学者的讲座,全线爆满,参加人数超过一万人。

  然而,有贸发局人士向记者坦诚相告:办活动、请名人、搞宣传等庞大开销的确令主办方捉襟见肘,2005年以前香港书展每年都可以赚1千多万,2006年利润缩减至1百多万,今年亏损几成定局。然而各界人士对书展予以厚望令主办方难辞其责,立誓“即使亏损也要办下去”。

  “典型作家”首次压倒“非典型作家”

  香港书展今年第一次确定了主题——“阅读香港”。《亚洲周刊》总编辑邱立本在书展特刊《阅读香港》的“缘起”中写道:在没有禁区的香港,不少港人却陷入自设的阅读禁区。他们只选择功利、实用型的书,像《如何在三十岁前赚一百万元》、《怎样取悦你的上司》、《怎样驾驭你的老公》,“他们不在乎鲁迅、殷海光,更对历史、文学、哲学没有什么兴趣”。

  今年以来股票市场从“晴天有云”到“电闪雷鸣”,大批教人如何理性投资的书籍马上应运而生,摆满了书架上最醒目的地方。“SARS”、“禽流感”虽飓风离境,健康饮食类书籍继续雄踞榜单。

  香港作家周密密却态度乐观,她指出香港近年来的阅读文化中社会关怀日渐抬头。例如最近一本畅销书《天水围十二师奶》,就以香港新移民聚居区天水围为观察点,剖析了新移民的生存状况以及各种潜在的社会问题。余华的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兄弟》进入了香港中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书展举行期间,瘫痪十多年的“斌仔”邓绍斌的《我要安乐死》研讨会现场人声鼎沸,印证香港人的阅读趣味并非局限于奇难杂症、柴米油盐,亦含有普世怜悯的光华。

  贸发局林天福一言以蔽之:“香港书展若以文化学术为唯一取向,脱离市场,就没有基础,完全以销售为主,没有文化因子,就无特色。我们要做的是开拓其视野,不预设推荐标准或尝试诱导,相信并尊重读者的选择。”这与邱立本的“让阅读没有疆界”之说不谋而合。

  今年书展上,人称文化界“纵火者”、“龙旋风”的龙应台,不改本色,严厉批评香港在城建改造和文化保育上的错乱舞步,令2千读者觉得心有戚戚。而以横扫千军、博闻强记的演讲风格著称的于丹,左顾右盼间征服了近千名香港读者,并爆出自己的《论语心得》已售出400万册之巨。易中天笑称自己在学院和民间两条道之间来来回回传话,“其实就是犯了香港的游荡罪”,个中深意台下观众颔首领会。

  倪匡与武侠新秀郑丰的“英雄会”,董启章和骆以军的“双城凝望”,英培安谈“香港文化对新加坡文化的影响”,孙隆基介绍“第三性和东方人”……政要显贵、英皇粉黛俱沦为陪衬,这一切并非发生在诗礼簪缨的北京或下盘更为稳健的台北,而是在昔日上海摩登之“镜像”的香港。虽然不少观察家仍为此费心思忖,却无碍主办方欣然宣布,“学者、作家远比追星族的明星活动为多,是18年书展中首次"典型作家"的活动压倒"非典型作家"。”

  “文化黄金时段”的争夺战

  “香港书展内地出版物"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书展期间,广东省出版集团总经理王桂科道出内地参展商的一致心声。王桂科还透露了一个“四步走”的发展方案:港台——东南亚华人圈——海外华人圈——国际主流市场。作为这个方案的第一步,书展期间上市的《女生不要来》等9套少儿图书及中医保健图书,是广东出版集团第一次以版权输出的方式在香港出版繁体字版的书。纵然繁体字书仍是香港阅读市场的主流,但由于书价便宜,简体字书销售形势看涨,去年,广东科技出版社的《观手知健康》就在港卖出2千多本。

  而对于香港出版界而言,许多只是三两个年轻人自掏腰包、“桃园结义”式的“蚊型”出版社和游兵散勇式的未成名作者,构成了香港书展多元、生动的特色。上书局的发起人之一、著名媒体人梁文道称“不为谋利,只想生存”。他说:“像董启章《天工开物》,书写得非常好,但在香港或许只能卖出几百本。我们要做的是,暂时放下身段,出一些易读好读、品质尚可的书保持活跃度,比如同样是关于孔子的书,我们会在杨伯峻和于丹之间,选择李零的《丧家狗》。然后带动读者去读一些更为深邃、而作者名气欠缺的书籍。”他将这个过程比喻为“从平地到高山”,“提升阅读品质的大陆板块运动”。

  无论带着何许目的而来,两岸三地出版界对彼此之间一种既落力竞争又声息相通的格局已经心照不宣。香港贸发局总裁林天福表示未来书展将加强版权交易功能,“我们希望利用香港在制度和文化上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特点,把书展打造成全球华文书百家争鸣的推广平台。在7月全港聚焦阅读这个基础上,打造出一个"文化黄金时段"。”

  书展感言

  两岸三地的出版现状如何?

  网络时代三地读者阅读趣味如何?

  听听他们怎么说——

  铁凝(中国作协主席):

  “文学被边缘化”应平常心对待

  相对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国内阅读高潮,现在内地读者的阅读热情的确有所减退,尤其是对长篇小说的追捧,过去中国内地对于文学、诗歌艺术的群体性兴奋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压抑了太久,整个大众迫切需要发泄情感的通道,文学则被当作最便利的情感泄洪的出口。读者对于阅读的诚恳和郑重,造就了那个时候作家并不牢靠的地位。

  不过,对于很多人发出的“文学被边缘化”的感叹,我觉得应该以平常心看待。当下是一个多元并存的文化生态,大众已经不再无书可读,而是转变为各取所需、直奔主题的阅读。文学看起来不再受宠,其实是处于它应有的位置上。如果有人觉得文学受到冷落了,那么这个责任主要应该在于作家,他们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是否为大众提供了足够好的书,可以供他人分享。

  现在我们步入了网络时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迎来了一次“革命”:读“屏”多于读“书”。虽然网络阅读的分量已不可小视,文学的平面阅读仍然很重要,私下里却总觉得“符码”代替了“物质”的阅读,损失的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我相信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文学是用来滋养灵魂的,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灵魂,乃至一个民族的决定。

  张晓风(台湾阳明大学教授、作家):

  挽救文学好比在下行的电梯上往上走

  从全世界来说,传统阅读多少都受到一些损伤,尤其是人类世代累积的文学的尊严越来越遭到削减。在台湾,读者看书的“速食”倾向比较突出。以散文为例,那些泛谈爱情人生的哲理小品很受欢迎。一位诗人曾把这种讨喜的散文模式概括为:“短短的篇章、甜甜的语言、浅浅的哲学、淡淡的哀愁和帅帅的作者”。

  现今社会阅读氛围不像过去那样浓厚,读者阅读口味的多变,小资、实用主义、享受主义、个人主义的生活态度使得台湾出版业者常常举棋不定,“押宝”出错。台湾女作家朱少麟的处女作《伤心咖啡店之歌》,五次退稿才得以出版,结果,出版后竟然卖到了20万册。纯文学小说能有这样的发行量,在台湾是很少见的。相反,另外一家出版社趁着偷拍风波,推出了台湾光盘女主角璩美凤的书,原以为肯定会大卖,于是印了10万册,结果根本卖不动,只得将所有的书全部销毁。

  虽然出版的大环境不好,但在台湾,一直有一些民间力量和组织在为倡导文学阅读而努力。比如“尔雅书房”,经常用下午茶时间邀请席慕容等作家来社区朗诵。还有敏龙讲堂、弘道国学夏令营等,通过举办文学讲座等活动来倡导大众去热爱读书。这就好比是在一部下行的滚动电梯上往上走,这种逆潮流的行动虽然很费劲,但是只要你很努力,还是可以走上去的。文学这么美好的东西,是不应该也不会消亡的。

  廖伟棠(香港诗人):

  三地读者阅读快感不同

  由于生活节奏快,香港人工作压力很大,如金庸的武侠小说和倪匡的科幻小说在香港兴盛,说明香港人需要这种“成人童话”摆脱现实生活中的负担,寄托自己的幻想。对于网络阅读的兴起,我倒认为不必悲观,未必完全是负面的影响,网络打破了地域界限和阶层障碍,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沟通的可能性,真正实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平等,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产主义”。

  在我看来,两岸三地读者的阅读倾向不同、阅读快感不同。比较起来,内地读者比较挑剔,喜欢挑战性阅读,喜欢那种可以引导自己、非常强势、文字具有压倒性和征服力的作家,像近几年走红的韩寒,就被很多年轻人视为“精神偶像”;香港人喜欢能够迁就他们思维和理解水平的作家,作者迎合读者需要出书的现象比较突出;而台湾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平等,有时候两者身份能够互换,读者水平很高。

  莫言(著名作家):

  作家明星化、读者粉丝化令人担忧

  对于我来说,参加香港书展,最重要的一点是有机会可以直面内地以外的读者。内地读者的想法基本上都没有超出我的设想之外,而港台的读者他们对我的作品的回馈,有的时候真是想落天外、很有意思。比如我写一篇长安城里有个骑驴的美人,身后跟着一个武士,招徕一大帮警察和围观群众,这本来是一篇荒诞小说,可有港台的读者以为美女和武士都是太空人,这些意见也可以从一个方面帮助作者反思他的作品。

  我上个世纪90年代初来过一次香港,当时觉得香港一方面是物质的天堂,一方面是文化的沙漠,而这几年,随着内地严肃文学市场的不断缩小,作家日益明星化,热衷于做秀,而读者则粉丝化,盲目追星,失去了建立在阅读经验上的基本的判断标准,令人感到担忧,而这一点在香港、台湾还不明显。我以前读过黄碧云、亦舒、西西等香港作家的作品,今年我又担任了香港文学双年展评委,读过30多本香港小说之后,我的整体感觉是香港的创作水平一点不比内地低,而且富有本地特色,队伍相对整齐,作者一般是30、40岁的白领居多,作品写实、幻想各有特色,特别是行文中夹杂着本地口语很有意思。

  图:

  易中天 图片由香港贸发局提供

  于丹 图片由香港贸发局提供

  莫言 图片由香港贸发局提供

  龙应台 图片由香港贸发局提供

  春树 图片由香港贸发局提供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于丹 | 邱松鹤 | 林天福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