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报大家欲建报纸博物馆
目前已收集报纸3万多种、20多万份
本报讯(记者张雅娟)“到今年,我收藏的报纸已有3万多种,20多万份了。最早的是1898年的《京报》、1899年的《申报》,收藏最多的是创刊号有6000多种,号外报260多种,清朝和民国等老报纸80余种300多份,港澳台和外国报纸100多种。
省会他收藏报纸最多
杨彦朝是石家庄市建设局一名科级公务员,今年39岁,1992年起迷上了集报。
记者在他家一间约10平方米的藏报屋里看到,这里简直就是报纸的世界:壁柜里、桌子上、地上全都是一摞一摞的报纸。“地下室里也放满报纸,其他卧室也有。”杨彦朝说。
在杨彦朝的指点下,记者见到了从清代晚期到现在各个时期的报纸,其中文革期间的报纸居多,另外还有金报、银报、塑料报、丝绸报、请柬报、挂历报、名片报等特殊材质、特殊形式的报纸。
“杨彦朝应该是石家庄收集报纸最多的人了,尤其是他的创刊号,已经成了一定的规模。”对于杨彦朝的集报成绩,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副会长许锡良老先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说,河北省大规模群众集报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前几年,石家庄市曾有两名老先生集报数量可观,但现在年事已高,基本上已放弃集报。“据我了解,他们把自己集报的一部分还转给了杨彦朝。杨彦朝本来集的就多,他们转给他之后,理所应当他就成了最多的了。”
自建燕赵民间藏报馆
收集这些报纸,杨彦朝真是费了不少工夫。这些年,他除了在本地古旧市场淘报外,每到一个地方,也都要去淘报纸。北京的潘家园去过无数次了,常能遇到眼前一亮的宝贝。连去国外进行工作考察,他也要想办法挤出时间去收集当地的报纸。在集报上的花费每年至少要投入五六千元。
“有一次,我们去越南考察,我专门上街买报纸,找到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越南盾,摊主不收人民币,没办法,我跑回酒店找到了导游换了钱,又跑回去买了报纸。”杨彦朝说,现在他的集报情绪已经影响到了全家,7岁的儿子只要是在学校看见了学校新办的报纸,也都给他带回来。
收集的报纸越来越多,杨彦朝感受的乐趣也越来越多。“长了不少知识,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2001年7月10日至11日,他与许锡良等人在石家庄市博物馆举办了建党80周年党报展,集报让他认识了全国各地的报友。
报纸多了,他就有了创办家庭藏报馆的想法。今年6月,他邀请人民日报社原社长、全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邵华泽先生为他题写了馆名:燕赵民间藏报馆。他的家庭报馆正式挂牌开张了。
要申报吉尼斯纪录
“我还要实现我的下一步想法。”杨彦朝并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
“听说集报界的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是山西人,但是他申报的是报刊纪录。我现在的创刊号已经有6000多种,我要申报收集创刊号方面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我有信心能申报成功。”
“时机合适的时候,我还要筹建建立一家私人报纸博物馆,把我的报纸自己变成大家的财富。”杨彦朝说,截至目前,他已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集报类文章400多篇。这几年,随着自己藏品的增多,除了一些报友来他家参观外,一些研究历史的学者也找上门来查找资料。
“报纸记录了历史,是不可多得历史研究资料。申奥成功、中国足球队出线、中国入世、国庆50周年、港澳回归等历史事件在我收集的报纸中都有记录。”他说,博物馆建成后,将对研究学者免费开放。目前,困扰他的是建馆的场地问题。
“这个想法好我们绝对支持。”听到杨彦朝要建私人报纸博物馆后,石家庄市文物局副局张献忠当即表态。
他介绍说,之前,省会曾有人创办了综合性私人博物馆,但是还没有专门为某一类藏品设立博物馆。杨彦朝是第一个提出要建立报纸博物馆的人。
“如果他现在就可以向市文物局提出申请,在申请过程中,我们为他提供方便。”张献忠表示。
摄/本报记者刘飞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