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 人民日报

群众利益第一(时代先锋)

  阿布洛哈村,蛰伏在金沙江大峡谷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四周的山高达三四千米。通往村子的路,像一架弯来拐去的悬梯,从峰巅一直挂到谷底,不足一米宽的沙石路面,外侧是没遮没挡、险如剃刀的悬崖。初走这条路,我们的体验是心惊肉跳。


  7月16日,54岁的林强第十次走进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的阿布洛哈村。“兄弟好啊!”“林爸爸,我们想你!”迎上来争相与他招呼、握手、拥抱的是被称为“麻风村”的村民和小学生,像见了久别的亲人……

  林强是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一个省级机关的正处级干部,为什么与这个偏远、令人望而生畏的麻风病康复村的群众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近日,沿着林强走过的崎岖险峻的山路,记者开始踏访。

  “比麻风病更可怕的是思想麻木”

  2003年夏天,林强在布拖县调研,听当地人说起乌依乡的“麻风村”,很想去看一看,可一连找了好几个人都不敢带路。2004年他又来到乌依乡,可还是没有人敢带他去。2005年3月,他再次来了,当地的一个“勇敢者”带他踏上了那条充满神秘和恐怖的路。

  由于下坡惯力大,沙石路面滑,林强10个脚趾有4个出现淤血。“现在我都不知道,当时是什么力量支撑我下山,走了5个多小时。”林强对记者说。

  进村以后,林强又走了近5个小时,他挨家挨户走访村民。

  64岁的阿聪尔聪,因患麻风病双手变形、身体扭曲。他给林强讲,他舅舅在1948年得了麻风病,当时全村人都认为这病是“风吹来的魔鬼”。每家每户凑钱买了一头牛,让他舅舅吃,三天后,村里人就用那块牛皮把他舅舅缝了进去,抬进山里活埋了。阿聪尔聪老人对林强说:“我在村里生活了40年,有一间茅草房和一分二自留地,能够活到今天,已经很满足了。”老人的话让林强心酸,眼泪控制不住流了下来。

  上世纪60年代初,为了防止麻风病传染蔓延,布拖县政府把全县的麻风病患者集中在这里进行统一治疗康复,当地人称其“麻风村”。40多年来,当地党和政府对阿布洛哈村采取了特殊的关怀政策,为他们创造了基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村里还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如今,阿布洛哈村分4个小组居住着67户、177人,麻风病患者46人。

  在走访中,林强发现,全村基本上没有一个人识字,那里没有医生,没有电,更谈不上学校。村里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深深刺痛着他。

  临别时,乡亲们问:“林处长,你还会来吗?”军人出身的林强,听了这样的话,觉得这仿佛战争年代老百姓期盼自己的队伍。他果断地说:“会的,一定会再来!”

  1987年,入伍14年的林强,惜别军营,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机关。他长期关心民族地区的教育,足迹遍及甘孜、阿坝、凉山等民族地区。

  返程路上,林强心潮起伏:我们工作在条件比较舒适的省级机关,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有多少人会想到大山深处还有那么封闭、孤独的村落,还有那么困难的群众。

  回到成都,林强脑海里经常浮现出村民的身影,有时做梦都梦见他们。那些日子,他经常给朋友们讲述村子里的另一番世界。他说:“那里的人太需要关心了,我们应该尽一份心,尽一份力。”

  有人劝他:“那里山高路远,是你管的事吗?要是染上麻风病咋办?”

  林强心里想,既然那些困难群众被我遇上了,我就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如果我漠然处之,思想麻木,那就比麻风病更可怕。

  “只要主动作为,就能为群众办点事”

  几个月后,林强打点行装,准备再去阿布洛哈村。

  “你去了能够为他们做什么呢?” 有人问。

  林强没答话,但他心里明白:“只要主动作为,就能为群众办点事。”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林强首先想到的是要为阿布洛哈村建一所希望小学,让那里的孩子们插上知识的翅膀。但是,布拖县是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地方政府拨款为山村建学校,谈何容易?

  林强上下奔走,四处协调。在布拖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资金终于有了着落。林强也倾其所有,拿出自己的3万元稿费和筹集来的4万元钱。2005年5月3日,学校终于破土动工。

  这次进村,林强一头扎在学校工地上。仔细查看图纸,帮助验收施工质量,还和村民们一起搬砖头,拌泥沙,累得满头大汗。他给村主任建议,给学校修一个简易运动场,他说:“我过去在部队当过运动员,我来指导他们,一定要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005年9月15日,林强第三次走进阿布洛哈村,这里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村里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林川希望小学开学了!整个村子像是在过盛大的节日,全村老少围坐在学校四周。林强把从成都带去的国旗,用竹竿升起在学校上空。乡亲们请林强担任名誉校长。

  42年来,阿布洛哈村第一次传出了朗朗读书声:“上学了。这就是我,我是一名小学生了,我的名字叫……”教室里坐着全村的34名孩子,年龄小的6岁,大的16岁。

  林强知道乡亲们选他当名誉校长意味着什么,也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回成都不到两个月,他再次来到学校,给学校带去约5000元钱的药品和教学用品,给每位学生买了一套学习文具,了解孩子们学习情况,抽查他们的作业。孩子们的学习比预想的好,小的学生能认汉字20个左右,大的学生能认50—80个,简单的加减法也基本掌握了。

  操场上,当林强再次把国旗升起的时候,学生们已经能够整齐地唱完国歌,歌声响彻山谷。

  这次,林强在村里住了5天,除了进一步了解村情,更多的是考虑学校建设。他动员村民搬石运土,平整操场,依靠土办法制作单杠、吊绳、跷跷板等,让同学们在快乐中进行体育锻炼。他跟村主任商量说,在学校附近给划上两亩地种菜吧,改善学生伙食,让孩子们有个好身体。他跟县教育局长说,这所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这里很封闭,几年后可以把有发展的学生选送到县民族小学继续学习,只有跟外面的社会接触,他们才可能有大的发展。

  临走时,林强又悄悄留下两万元钱给村主任。他说:“把山路拓宽,这条路太险了,孩子们上学不安全,乡亲们也不能走一辈子。”

  “面对困难群众,我还有什么不知足,还有什么不能付出”

  顶着高原烈日,记者跟着林强走在通往阿布洛哈村那条狭窄的山道上,一边是绝壁,一边是悬崖,仿佛一阵山风吹来,人就会掉下去。

  林强告诉记者,他年幼丧父,是母亲把他拉扯成人,部队给了他命运的转机,党和人民把他培养成一名党员干部,虽然不是多大个官,可待遇也不差了。面对困难群众,还有什么不知足,还有什么不能付出的?

  正是这份感恩之情,使林强在为群众付出时总是那样的毅然决然,无怨无悔。

  在阿布洛哈村保管室,记者看到林强的“床”:一张篾席垫在一堆玉米棒上。半夜一翻身,玉米在他身下滚来滚去,老鼠在他头上窜来窜去。村民们觉得对不起他,林强却总是安慰乡亲们,睡得挺好,住的是大“单间”,睡的是“按摩床”,还有“音乐伴奏”。

  乡亲们都说,林强是他们最亲近的人,但记者提到村里的孤寡老人,林强觉得很内疚。他说,特别对不起阿聪尔聪老人。林强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光着身子,他立即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老人穿上。还给他拍了一张照片,让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模样。他送给老人一支手电筒,老人走夜路第一次有了亮光。2006年元旦,林强来到村里,出钱给阿聪尔聪修了10平方米的房子,老人告诉他,手电筒不亮了,林强答应尽快给他补一支。今年4月,林强带着手电筒去见阿聪尔聪老人,但一直未见到。原来,一个月前阿聪尔聪因走夜路,从山崖上掉下去摔死了。林强攥着手电筒的双手发颤,来到阿聪尔聪房前,流着泪说:“阿聪大叔,我来晚了,如果早一个月,你就不会摔下山去。我把电筒放在你门前,希望它在另一个世界给你照亮!”

  2006年夏天,四川遭遇旱灾,持续的干旱让林强惦记阿布洛哈村。一天,他通过布拖县民政局了解到村里粮食严重减产,到年底就会断粮。他立即拿出自己的1万元钱,购买了8600斤大米,还征集了1000多册书籍和100多套衣服,并做通妻子的工作,拿了家里的DVD、彩电,一并送进村。

  群众把他的名字刻在山崖上,他把党员干部的形象刻在群众心坎里

  在进村的山道上,一面陡峭挺拔的岩壁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上面刻着一行醒目的大字:感谢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林强。那是阿布洛哈村的村民为林强立的,表达他们对林强的感激之情。

  林强是部队的二等功臣、优秀党员,他最清楚,军转干部什么可以“转”,什么不能“转”。他说,一个共产党员,为群众做了好事,群众会把功劳记在你的身上,如果你做了坏事,群众就会把错误记在党的身上。因此,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是一个共产党员矢志不渝的追求。

  阿布洛哈村地处深山峡谷,封闭、原始,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困难也很大,但林强默默无闻地用心去做,创出无数个“第一”。

  村里土地十分贫瘠,盐碱沙化严重,加之劳动力缺乏,种植结构单一,土地收成低。林强看到村民们只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就提议种植花椒、果树,并积极为他们联系。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现在村里的花椒已有了50亩,果树已经挂果了。村民们第一次能在庄稼地里找到钱。

  几十年来,阿布洛哈村人饱受疾病的折磨,没有人走出过村,也没有人敢于走出村。如今,村里的新一代在健康成长,他们藏在心底的渴望,林强深深理解,在他四处奔波、牵线搭桥下,阿布洛哈村终于有第一位姑娘走出大山,外嫁内地。如今,她已经有了孩子,林强专门为她拍了张“全家福”送进阿布洛哈村,让村民分享愉快。

  贫穷必然导致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落后。林强多次给村民送去毛巾、香皂、牙膏、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还在全部小学生中实行洗脸、洗手、洗头的“三洗工程”,并通过他们回家去影响和带动家长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如今,洗脸、洗手、洗头在阿布洛哈村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就连来客扔在地上的饮料瓶、塑料袋,村民见了也会主动捡起来。

  现代文明的光芒不断照射到阿布洛哈村,村民们第一次看到电灯,第一次看到电视、第一次用上手机……每件都浸透着林强的心血和汗水。

  “敬爱的林校长:你的生活好吗,你离开一个月,我做梦都梦见你。”“亲爱的林爸爸,我是吉觉大地,没有你,我只能在家放羊。”“林伯伯,我现在能认700个字了。我虽然16岁才上学,但我也很幸运。”……村小学的孩子们给林强写了很多信,对他的称呼五花八门。

  有人说,林强把党员干部的形象刻在了群众心坎里,但林强总是讲,阿布洛哈村的事是被我碰上了,我只做了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实,大家都在做,许多党员干部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成都市一位领导干部把林强的故事讲给一位企业的老总听,他当即决定出资两万多元,给村里买一台柴油发电机。

  去年9月29日,林强的好友听说他要去阿布洛哈村与村民一道过国庆节,半夜敲开林强的家门,扛来一箱巧克力,请他带给乡亲们尝尝。

  四川大学的同学听了林强的事迹报告后,纷纷走上街头,为村民募集了一万余件衣物。

  近年来,凉山州、布拖县各级政府都向阿布洛哈村投去关注的目光:建设饮水管道,实施人畜饮水工程,开展农村低保,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等,一项项惠民政策和措施进了村。

  真情赢得民心(短评)

  军队转业干部林强保持和发扬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作为自己矢志不渝的追求,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用自己的模范言行,架起了党和人民的连心桥。

  林强多次徒步翻越几千米的高山,冒着摔下山的危险,走进令外界望而生畏的“麻风村”,体验群众的甘苦,甘心情愿付出,让“麻风村”的特殊困难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拓宽险峻山路,一次又一次捐钱捐物,送救灾粮,办第一所学校,第一个送村民走出大山……群众把他的名字刻在山崖上,从内心里感谢共产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

  “只要主动作为,就能为群众办点事。”林强这句话,非常朴实,却具体生动,体现了一个党员干部在群众需要的时候,不是视而不见,态度冷漠,思想麻木,而是主动迎上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想办法,竭心尽力办实事,尽好一个共产党员的本分和职责。

  林强说得好,一名共产党员,为群众做了好事,群众会把功劳记在你的身上。他真诚听取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并不是为了赢得群众的回报,将其名字“刻在山崖上”,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党员干部的形象刻在群众心坎里。

  林强同志是党员干部的楷模。他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胸怀全局、造福人民的高尚情操,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的时代精神,都值得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学习。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林强 | 乌依乡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