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文静“这是毛主席、这是周总理,还有邓小平、贺龙、陈毅、董必武。”来自湖北红安县中学初二的刘宏兴奋地认出了舞台上走来的“开国领袖”。这是出现在中国文联慰问演出中的一幕,随着“领袖”们的出场,红安县的观众沸腾了。
在建军80周年前夕,中国文联来到了革命老区红安县,进行了主题为“情系大别山”的慰问演出。同时,荧屏、银幕上纪念建军80周年影片展播也已经启动,这些为观众所熟悉的饰演伟人形象的演员再次走入我们的眼帘。
许多饰演过伟人形象演员都曾说过,演一个新创造出来的角色容易,而演百姓熟稔的伟人形象很难,“因为观众会拿真人来衡量你,演不好老百姓肯定说不像”。
“"形神兼备"应是艺术创造中的最高境界,一个演员特别是塑造伟人形象的演员,所追求的就是:既要演出形又要演出神。”在近40部影视剧中扮演周恩来的演员郭伟华说,形似是基础,先有形后有神。
1988年,第一次出演青年周恩来的郭伟华对塑造领袖形象感到“很神秘”。总理的浓眉毛是外形上的一个显著特点,“但是,演总理决不是端起胳膊贴上眉毛就能演的,而是要把人物形象融化在自己的血液里”,为此郭伟华在自己的屋里贴满了周恩来的图片,端详、揣摩周恩来的举止、神情、气质特点,还查阅了大量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观看录像,并与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认真揣摩这位伟大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摸索中逐渐让自己走近周恩来。
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卢奇是当下最受观众喜爱和欢迎的邓小平的扮演者之一,他饰演过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时期的邓小平。卢奇说,表演就是揣摩人物的两条“线”,一个是精神生活线,一个是形体生活线。为了达到“神似”,卢奇反复阅读《邓小平文选》,从他的讲话里分析思想性格,处事风格,工作作风;反复查阅有关邓小平的传记,从中了解他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坎坷经历;反复翻阅邓小平的画册,观看邓小平的录像,从他的外部形体中,体会他的内心状态。每一次拍摄,卢奇在案头准备工作中,都要作上万字的资料记录及人物塑造设想。“塑造伟人形象并不是简单的背台词,而是要把对小平精神的理解运用到角色中去。”
其实,我们熟悉伟人一方面是他们的外在形象,另一方面,是领袖们各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但近年拍摄的革命题材影视剧中,已有很多“伟人”开始讲普通话。伟人在影视剧中使用方言还是普通话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卢奇认为,扮演离我们生活远的人物比如秦始皇、张飞、诸葛亮,演员可以说普通话,但是对于百姓熟悉的领袖人物,在饰演的时候一定得说方言,否则会影响人们对角色的认同度。他举例说,《大转折》拍摄完成后,剧组带着方言版和普通话版两个版本的影片去香港放映。“当时,怕香港观众听不懂方言,就放映了普通话版。影片放完后,香港的观众说,"这个邓小平是演出来的,不是真的,因为他从来不这样说话"。”
郭伟华同样认为,领袖形象是一个特定的形象,他们的音容笑貌早已深深地刻在观众们心里,“即便演员演得再好,要是说普通话肯定会减分。”
而在《八路军》中饰演毛泽东的演员唐国强却曾经表示,“艺术创作必须要有一致的标准,对于其中的语言来说,普通话就是标准。我不会刻意地学说湖南话,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揣摩人物性格和思想上,给观众呈现一个更生动的领袖形象。不过这样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要改变观众心目中固有的模式,接受并欣赏我的普通话。”在卢奇看来,每一个领袖,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塑造完整领袖的人格是编剧和演员今后应该努力追求的方向。“但说到底,影视作品还是要还原真实的伟人形象,才能真正感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