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汛预案的“淮河样本”
工作做在前头,防讯抗洪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危险和艰难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葛如江 杨玉华
入夏以来,我国安徽、湖北、四川、重庆、山东、云南等地暴雨成灾,汛情接连告急。
《瞭望》新闻周刊注意到,进入7月,淮河发生自1954年以来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在一场接一场大暴雨的倾泻下,标志性地点的王家坝水位最大24小时涨幅达2.88米。
淮河号称“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的年份有17次之多。以王家坝为例,自1953年建成以来,共有12年15次开闸泄洪。然而今年的淮河,其狂暴的性格被纳入“安全控制”。截至目前,安徽在这次淮河大水中紧急转移58万多人、行蓄洪区运用紧急转移9100多人,整个过程无一人伤亡。
今夏王家坝最高洪峰水位高于2003年。但与2003年比,今年淮河流域淹没面积减少了2/5,转移人数减少了1/3,工程险情减少3/4,防守人数减少了4/5。
连日来,本刊记者奔走在淮河防汛抗洪第一线。感受深刻的是其周密的防洪预案和应急机制。工作做在前头,防讯抗洪就不再像以前那么危险和艰难。
淮河治理之难
“治淮难”难在何处?治淮专家告诉本刊记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支流多;二是地形特殊,两头翘,中间平;三是气候特殊。
淮河治理历经五十多载春秋。1991年淮河大水后,国家确定的总投资447亿元的19项治淮骨干工程陆续建成,使淮河防汛抗洪能力大大提高。
但淮河防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徐英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分析,当前淮河防汛仍然存在三大险点:一是行蓄洪区又是每年防汛的焦点和热点。淮河干流现有17个行洪区,4个蓄洪区。这些行蓄洪区历史上就是河道的一部分,小水时保障生产,大水时要参与行洪,由于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基地,启用难度很大。当前淮河干流持续高水位,不少行蓄洪区已经超过了启用标准。但为了保行蓄洪区内的人员和田地,始终坚持能守就守。守不住了才启用。
其次,淮河流域中小河流多,这些河流防洪排涝标准低。有的河道淤积严重,有的堤防堤身单薄,面上配套工程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骨干河道排水作用。还有一些中小河流,由于圈圩养殖、种田或违章设障,严重降低了河道排洪能力。
第三,淮河低洼地围堤标准低也是当前淮河防汛的难题。低洼地原本都是洪水通道或洪水滞蓄的地方,但是现在有很多被人围垦,打了层层堤防。圈中堤、圩中堤一层又一层,这些堤防大多是当地群众自发打的,标准低,质量差,堤身单薄。
周密预案抢到了时间
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汪斌告诉本刊记者:“尽管今年淮河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二位大洪水,但总体来说,灾情和损失都较低于1991年和2003年。这一切就在于提前制订了较为科学而完善的防洪预案。”
淮河防汛的各种预案有十多个,在调度洪水、启用每一个行蓄洪区之前,都要根据事先设定的预案严格细致操作。
汪斌说,在制订预案中,如果需要对村民转移安置,要落实到多少人、这些人的姓名,投亲靠友还是搭建帐篷等等。淮河流域的27个行蓄(滞)洪区,每一个都有一个这样的预案。
安徽省委、省政府及时明确了行政首长防汛分工及其责任制,长江、淮河重要堤段、重要病险水库、重点防洪城市、主要蓄滞洪区的省、市、县行政首长防汛责任人名单已在《安徽日报》上公布。
针对市、县换届、防汛行政责任人岗位变动较大的实际情况,安徽省防指对114名市、县新任防汛抗旱指挥长进行了集中培训。同时,省防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度汛方案;修订完善行蓄洪区运用预案、防御台风和山洪灾害预案等各类预案;强化水库防汛及山洪防御工作;加大河道清障力度,恢复河道行洪能力。
按照《安徽省长江淮河干支流主要堤防巡逻抢险规定》,沿淮各地登记了巡堤抢险人员,并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和责任。省、市、县、乡四级已组建了应急防汛抢险队伍近400支。全省储备了大量防汛抗洪抢险物资。
进入六月时,安徽省淮河流域旱象初显,淮河水位较常年同期偏低。安徽省防指根据防汛预案,认真分析水文预报资料,于6月24日开启蚌埠闸预泄淮河底水,比王家坝起涨水位提前了6天时间。此举使得淮河下泄了15亿立方米,相当于此后蒙洼、姜唐湖蓄洪总量的3倍多,为后续的淮河防汛奠定了基础。
王家坝开闸分洪的“从容”
6月30日王家坝水位20.51米,7月10日王家坝水位陡涨至29米以上,并继续上涨,接近于国务院批准的《淮河防御洪水方案》王家坝超过29.3米保证水位,也即是分洪水位。
10日11时整,国家防总果断决策:综合各方情况,决定启用蒙洼蓄洪区蓄洪。11时5分,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下达启用蒙洼蓄洪区的命令。
12时28分,开启淮河王家坝闸。顿时,洪水奔向蒙洼蓄洪区。
当时现场下达开闸命令的安徽省人大副主任、阜阳市委书记胡连松告诉本刊记者,前几次王家坝开闸蓄洪,从国家防总下命令到开闸都要好几个小时,今年只用了1小时23分钟!紧张中多了几分从容,因为一切预案早就准备好了。
阜阳市水务局单庆颍副局长介绍,拥有四个行蓄洪区的阜阳市,早在去年冬天就制订了各级防汛抗洪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批准。今年7月1日主汛期还没来临,该市就根据雨情汛情预报,提前开闸腾出库容降低内河水位。“抗洪救灾、启用行蓄洪区、救灾救助,你能想到的所有预案一年前就研究通过了。”他说,“因为有预案,准备早,洪水来了按照这个做就行了,所以今年的抗洪调度从容多了。”
7月9日,安徽省阜阳市各个部门开“碰头会”。十几个部门把从7日开始的包括交通、卫生防疫、宣传、粮食供应、电力、通讯、防毒等20项预案简要沟通完毕。与此同时,蒙洼蓄洪区的启用人员撤离工作也在按部就班地进行。
以往,单庆颍和同事们“对付”洪水的方式是“粗放型”的。一见洪水来,各个部门,市、县各级政府立即被紧急召集起来开防汛会议,马不停蹄地商量怎么应急,那场面已经像打仗似的紧张,更别提做行蓄洪准备或者遇到重大险情了。
蒙洼蓄洪区分洪削峰的效果很明显。7月12日凌晨4时,王家坝水位回落至29.29米,低于保证水位。淮河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说,如果当时不及时启用蒙洼蓄洪区,王家坝站水位将达到29.8米左右,将超过保证水位0.5米,这将对蒙洼上下片的淮河堤防、淮北大堤、蚌埠和淮南城市圈堤增加更大防洪压力。
科学预报系统发挥效益
徐英三说,虽然今年淮河旱涝急转,汛情来得很急,“但这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预报系统,帮助实现了“管理洪水”。
淮委副总工程师夏成宁的感受特别深刻。他介绍,1991年淮河防洪时,各水文站的水情只能靠人实地观测,测到的数据由专人到邮局拍电报或者打电话发回淮委。据说,当时光接电报的人就要十几个。而现在,当本刊记者在淮委采访时,随处可见高科技的调度手段。
坐在防汛值班室内,只要点开网页,当天淮河干流和各个支流的降雨量、降雨范围、水位情况等资料就会立刻显现在电脑上。夏成宁从怀中掏出一台掌上便携电脑给记者看:“明天我要去防汛前线,这是刚借来的设备,通过它,我就可以随时了解淮河流域的水情和雨情。”
据介绍,淮河流域已经建起1000多个监测站,采集信息完全由短波自动监测完成。目前淮河上空基本形成了气象卫星、雷达测雨网络,可以全天候监测雨层的分布和强度。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沿淮各省还建立了远程监控和会商系统,“足不出户”即可随时监测各重要闸坝的运行情况,组织异地会商。
安徽省水文局水情与通信处处长朱先武说,在王家坝开闸蓄洪前的7月9日上午8点,他们根据上游降雨的信息,1个小时后就预报10日中午12点前后,王家坝水位将达29.30米,如果不蓄洪,11日中午将出现29.6-29.8米的洪峰水位。他们及时上报给水利部水文局。
正是有了这些准确的预报预测,淮委及安徽省防指才科学调度,采取了“上游拦水、中游行蓄洪区削峰、下游分洪入江入海”等措施,有效“管理”了洪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