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一:融合为一个“叙事”与“抒情”的整体 在各个章节节目的编排与串连上,晚会《八一军旗红》注重将诗朗诵、情景表演、歌舞表演有机地融合为一个“叙事”与“抒情”的整体,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叙事的连贯性与情绪的自然起伏流动。
情景表演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颇具创新意味的表现环节。著名影视演员李幼斌、孙海英、王学圻、侯勇,分别扮演抗日战争时期、渡江战役、大阅兵前夜以及高科技信息化战争状态下的我军军官。他们自身在影视剧中所塑造角色的情境(《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大阅兵》、《冲出亚马逊》)对舞台表演情境作了恰如其分的对应与注释,并自然引导观众进入了特定的历史阶段。
这种“经典角色”的表演“移植”,突出了时代特征的鲜明符码,对特定舞台情境作了铺垫。这些“角色”的心声正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子弟兵的传神写照,这样的“形象”不仅具有承担叙述历史的功能,更有着鲜明的精神感召力与代言人的意味。
在诗朗诵与情景表演烘托出的历史时代信息与情绪氛围中,歌曲与舞蹈段落作为每一章节中主要的呈现部分,在“规定情境”中得以流畅地展开。在《百万雄师》一章中,众多合唱演员构成声势浩大的合唱阵容。歌声如潮水般一浪接一浪,如同急促连续的追击,将敌人打得狼狈逃窜;而前景舞台则以舞蹈表现了人民踊跃支前、士兵英勇作战的场面。紧接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歌声响起,背景银幕上出现千帆竞渡的纪录画面,演员们作出一组组摇桨渡江的造型动作,冲锋的吼声此起彼伏、震撼人心。整个章节的表演起伏跌宕,环环相扣,一气呵成。这一整体段落中,各种艺术元素运用充分,层次清晰而完整,高潮处泼墨写意,令人热血沸腾;低吟处静谧阒然,细节生动,余韵袅袅,体现了融“史”入“诗”的叙述质感与抒情色彩。
特色二:呈现生动感人的时代意蕴 除了整体感的把握与编排上的突破创新,晚会的每一章节都着意抓取呈现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时代意蕴。
《激情岁月》一章中,表现了我军在和平建设时期修路、架桥、开垦边疆的情景:“二呀么二郎山,哪怕你高万丈,解放军铁打的汉,下决心坚如钢,要把那公路修到那西藏”;“是谁帮咱们翻了身,是谁帮咱们得解放,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手握一杆钢枪,身披万道霞光,我守卫在边防线上,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熟悉的旋律和高涨的情绪,一起营造出温馨与怀旧的气息,让人仿佛回归到那激情澎湃的岁月。
《精兵之路》、《跨越式发展》等章节,除了描绘军人的牺牲奉献,更突出向国防现代化进军、走跨越式发展道路的当代军事理念和科学发展观。选择的歌曲既有《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讴歌和平年代军人服从大局、无怨无悔的抒情吟咏,也有《向国防现代化进军》、《祖国不会忘记》这样展现新时代军队全新战略思想与国防科技工作者风采的豪迈咏叹,还有《时刻准备着》、《我们是钢铁长城》等反映官兵崭新精神风貌的抒怀。时代的发展赋予当代军人新的使命,与时俱进中包容更多的高科技含量、信息的广泛交流与扩充;赋予当代军人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更多的自信、责任感与紧迫意识。
特色三:形式和谐亮点频现 作为一台具有音乐舞蹈史诗色彩的大型晚会,《八一军旗红》在形式的和谐统一中注重渲染不同的光泽与风采,而形式表现上的动静相宜、刚柔相济、气势规模与细节雕琢处理的兼顾与到位,使晚会呈现出诸多亮点。
在《万水千山》章节中,整体的合唱队形形成凝重的雕塑感,右侧斜坡处舞蹈演员在做不断向上艰难攀登状,他们抬着担架、互相扶助、前赴后继,以一种流动的造型景象,展现长征途中历尽的艰难困苦、走过的万水千山。在舞台前区则有一位老红军和一位小红军做着造型情景表演,他们与背景处众多的表演人员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背景处的演唱与表演构成一种全景与长镜头,这两个战士细腻地演出就是一组特写镜头的蒙太奇组接。他们时而奋力拉着辎重,时而摆出雕塑《难忘的岁月》中的经典造型。表演延伸了舞台、延伸了观众的情感,从更细微处表现出红军战士的坚毅与乐观。
《铜墙铁壁》、《精兵之路》和《神圣使命》等章节,都十分注重整体气韵与节奏的调节。在气势雄浑的刺刀舞之后,是婉转悲情的《苦菜花》;在坚定有力的《向国防现代化进军》和《祖国不会忘记》之间,是柔美抒情的《不要问为什么》;在进行曲式的《光荣的士兵》和《使命》中,穿插欢快豪迈的《自豪吧,中国蓝盔》。这样的艺术处理,不断给观众以视听的新鲜感与陌生化,能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审美期待,使整台晚会亮点迭现、高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