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北京市公证处公证员曾庆云
诚信公证·典范
本报记者 李松 黄洁 本报实习生 朱六一
曾庆云,这个北京市公证系统内响当当的名字,已经与2008年奥运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从2000年北京申奥筹办阶段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的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到申奥成功后10个奥运场馆项目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无处不留下了曾庆云忙碌的身影。
曾庆云说:“为奥运奉献是我的自豪。”
现已57岁的曾庆云,作为北京市公证处的“首席公证员”,对于公证业务中的挑战和创新并不陌生。1989年,她成功办理了首例证据保全公证,即“巴黎大磨房”知识产权证据保全公证,公证书在诉讼中被法院采信;2000年,她成功办理了首例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委托的股权拍卖公证,拍卖股权价值高达9500万元人民币;2001年,她开始承办CBD和CBD核心区规划设计以及奥运核心区的规划和奥运场馆设计方案评选的公证,多次获得有关部门的表彰。
在硕果累累的公证生涯中,最让曾庆云兴奋的还是她参与的所有奥运场馆及相关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的征集、竞赛评选活动。
早在2000年,北京市政府正在筹备奥运申办工作时,曾庆云就受理了第一件由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办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整体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公证。为了能够充分了解奥运项目的特殊性,曾庆云主动要求参加主办方召开的专家座谈会。“奥运整体规划设计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场馆耗资巨大,必须在北京市的承受能力之内;建筑物不仅要符合功能要求,而且必须与北京市的整体景观相协调,还要成为北京建筑史上乃至全世界奥运场馆建设的经典。”面对困难,曾庆云仍然保持一贯的态度———勇往直前。她又一次对那部她早已烂熟于胸的招投标法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招投标法的各项规定具体设计为活动的各项规则予以公示,并协同主办方完成了一整套包括递交方案、评审规则、操作程序在内的比招投标法的规定要细致得多的活动方案,从而在法律上给了主办方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曾庆云说:“奥运会是受全世界瞩目的大事,我们必须要让前来参赛的各国专家、代表对北京的奥运筹备工作留下满意的印象,而公证员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法治程度,体现了一定的国家形象,因此我们必须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整体规划设计方案的征集中,国内国外的应征人加起来有140多家,每个应征人递交的材料都能装满一大卡车。
面对山一样高的应征材料,曾庆云丝毫不敢马虎,她带领同事们对所有的文件,包括展板、图册、电子文件、多媒体演示、主体资格文件、模型等等全都一一详细审查。“根据招标文件要求,所有的投标文件中不能出现应征人、设计人的名称或者logo,但我们经过对文件的认真检查后,发现一个应征人提供的展板上有一位评委的背影。对此,我们建议主办方召开紧急会议,并在会上依据征集活动的规则和相关法律规定,阐明了事件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最终评委会采纳了我们的意见,认定"背影"方案无效。”曾庆云告诉记者,奥运会的事情没有小事,每一个决定的作出都必须慎之又慎,而公证员必须为主办方把好法律这道关。
今天的曾庆云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对全部奥运场馆规划、建筑设计方案的征集、评选的公证工作,靠的是长期不懈的努力和她对公证行业的那份深深的热爱。
曾庆云与公证的亲密接触完全出于偶然。1983年,因为工作调动,从来没有接触过法律的曾庆云走入了公证的大门。为了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公证员,曾庆云在司法局的支持下,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律专科,进行了两年的专业法律学习。毕业后,求知欲望日盛的她又恶补两年英语,并参加了本科的自学考试,一路绿灯拿下了自学考试的本科文凭。
具有了专业知识的武装,曾庆云在公证行业中快步前进,没有多久便可以独立办理公证事项,并逐渐成为房地产、股权转让、招投标、金融贷款、证据保全等公证业务领域的专家。年近花甲,仍然奋战在公证一线的她,与公证处的年轻人一样起早贪黑,丝毫没有懈怠。曾庆云说:“我觉得我真的跟公证有缘。因为喜欢,所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