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
杨汉卿
三河坝战役是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入粤后经历的一次异常激烈的战斗,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重大军事行动,是朱德率领的八一起义军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实现革命战略和军事战略转变的重要转折点,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一、三河坝战役是南昌起义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战斗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纷纷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八一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八一起义军9月18日进抵广东大埔县城。9月20日,作出了分兵部署: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州、汕头进发;第9军副军长朱德率领第11军25师和第9军教导团共约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余人,由梅县松口扑向三河坝。朱德和25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指挥了这场阻击战。三河坝坐落在粤东梅江、汀江、梅潭河交汇处的大埔县境内,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之称。10月1日,起义军与多于数倍的敌人恶战。激战至3日下午,25师75团第3营留守笔枝尾山,掩护部队转移。10月4日凌晨,3营迎来了三河坝最惨烈的一战。敌人以炮火狂轰滥炸笔枝尾山,一万多敌人四面包围阵地,除极少数幸存者外,全营200多名勇士全部壮烈牺牲。三河坝战役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消灭敌人1000多人,八一起义军损失亦约1000多人。
二、探索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到农村,军事上从正规战到游击战转变的重要转折点
10月5日,三河坝的起义部队撤至饶平茂芝,6日晨,从潮汕突围出来的起义军数百人到达茂芝与朱德部会合。当时,这支匆匆会合的部队约有2200多人,处境极端险恶,四周有数万敌军虎视眈眈,与上级又完全失去了联系,要保存这支部队,必须迅速脱离险境。八一起义军在茂芝召开军事会议,朱德认真反思南昌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以非凡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作出了摆脱强敌,绕道闽南向湘粤赣边农村找立足点的决定,即“穿山西进,直奔湘南”的战略决策。这一决策初步开始了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转变。此后,朱德根据在艰苦转战中部队严重减员的状况,在安远县天心圩初次提出了“打游击”的设想。部队到达赣南上堡地区,朱德提出了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新战术问题。同时,将部队按连、排为单位分散活动,宣传和组织农民群众打游击,从而开始了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重大战略转变。朱德、陈毅率领部队于赣、粤山区站住了脚跟,1928年初进入湘南,在10多个县掀起了巨大的农民革命风暴。朱德、陈毅率领起义军千里转战的过程,实际上已经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开始了从城市到农村、从正规战到游击战的探索和实践。
三、经过“赣南三整”,为党和中国革命保存、培养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部队和潮汕部队会合后,在朱德领导下,逐步将成分非常复杂的部队改造成为一支人民的军队。这支部队的基础是旧军队,党对军队的领导非常薄弱,工人、贫苦农民较少,有一部分知识青年,而兵痞、流氓却占有一定数量,军阀主义习气相当严重。部队从饶平茂芝西进中,由于军心不稳,逃跑、失散严重,人数不断减少。到达江西天心圩时,一些官兵纷纷离队,部队即将溃散瓦解。这时,朱德宣布:愿意继续革命的跟我走,不愿意的可以回家,不勉强。他给部队讲形势,谈前途,增强部队继续革命的信心。陈毅坚决支持朱德的主张。这次整顿后,虽然队伍大大缩小了,但留下来的大多是自愿革命的精华,有不怕牺牲的决心,使面临瓦解的队伍又重新振作起来,质量也明显地提高了。10月,部队到达江西大庾,朱德、陈毅再次进行整顿,撤销了虚有其名的军、师建制,把剩下的800余人编成一个团,取用“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番号。同时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重新登记党团员,并吸收了一些新党员,成立党支部。统一调配党团员的力量,派遣党员担任连队指导员。11月上旬,部队来到湘粤赣交界处革命影响较深、农民运动高涨的崇义西南的上堡地区,部队进行第三次整训,重新确定了部队的任务,除了打仗还需要做群众工作,发动农民闹革命,组织群众打土豪。经过“赣南三整”,朱德、陈毅为党和中国革命保存、培养了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并于1928年4月28日在江西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成为中国革命复兴的火种。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