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石俑 |
男骑骆驼俑 |
二、最为引人注目的男女石俑
朝阳黄河路唐墓出土的两件石俑。原应放置在甬道中部的壁龛内,男东女西。因墓葬曾被盗掘,出土时男俑已不在龛内。两件石俑皆以绿色砂岩雕制,下部雕出方形台座。男俑连座高112厘米,浓眉大眼,高颧骨;头发向后梳拢,至后颈部扎结,然后两股头发梳长辫下垂,辫稍不扎结;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束带穿靴;左手微抬,架一鹰,将系鹰之绳缠于手指之上,右手下垂并执一铁挝。
首先,男俑左手所提的铁挝。挝是一种兵器。其形象仅见于唐墓和渤海墓的壁画中。吉林渤海贞孝公主墓壁画中就有四人执挝。挝也是渤海武士的特点,这种传统与朝阳出土的石俑应该是一脉相承的。而且男俑左手所架之鹰,也颇具时代和民族特征。此鹰个体很小,似鹦鹉,应该是产于靺鞨之东,辽宋之后称之为海东青的一种名贵鹰鹘。
其次,女俑所施的叉手礼。叉手礼是宋、金辽、金、元时期的一种行礼方式。此件女俑的叉手礼是相当标准的。这种叉手礼在辽代壁画中颇多出现。有的学者认为此俗本源于契丹。朝阳出土的石俑是迄今发现的叉手礼最早的事例,但行此礼的却不是髡发的契丹人,而是辫发的靺鞨人,这是否说明靺鞨人受到契丹的影响,抑或靺鞨等民族本来也有这种礼俗?对这个问题,目前似乎还难以做出明确的回答,只能说明,唐代时叉手礼在营州地区一些少数民族中已经通行。
另外,两俑皆辫发,根据文献记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只有靺鞨族辫发。
石俑的发现,使我们第一次看到了靺鞨人的发辫样式和体貌特征。这两件石俑的面部形态扁平,鼻形极偏阔,与俄罗斯阿穆尔省特罗伊茨基墓地出土的靺鞨族颅骨特征较为相似,这对于认识研究靺鞨人的人种归属提供了重要资料。
那为何这种具有少数民族特征的石俑会出土在这座墓葬中呢?
营州既是中原王朝统治东北的前沿阵地,又是东北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是内附少数民族的杂居区,隋唐时营州境内和曾在营州居住的少数民族有契丹、奚、靺鞨、高丽、突厥等。
据史料记载大量靺鞨人于隋代就迁居于营州。而且“渤海男子多智谋,骁勇出他国者,三人当一虎。”靺鞨人的这种民族性格很可能会被地方官员所赏识,官员墓葬中随葬靺鞨石俑,暗示出在当时营州官吏家中,也可能会有一些靺鞨人以供驱使。因此黄河路唐墓出土靺鞨族石俑也就不足为奇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