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东海舰队某潜艇支队舵信技师王顺喜
图为王顺喜正在艇上操舵 曹结余摄
本报记者 陈丽平 本报通讯员 余子富 曹结余
夏日的东海,一轮红日冉冉从海面升起。刚刚完成演习任务的新型潜艇悄然浮出水面,海军某潜艇支队舵信技师、六级士官王顺喜驾驭“巨鲸”沐浴着朝阳缓缓驶入海港。
王顺喜入伍23年,先后5次完成全训,能熟练操纵6种型号的潜艇,累计水下航程128000多海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多。他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9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3次被评为优秀士兵,荣获全军首届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
最大心愿:成为新型潜艇合格驾驭者 “学不完的潜构,摸不完的管路”
这句潜艇部队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反映了潜艇装备技术的复杂程度。要成为潜艇某一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那年7月,已在潜艇上干了10个年头的王顺喜得知支队组建新型潜艇艇员队的消息,主动请缨。经层层筛选,终于如愿以偿,被选派到国外学习新装备知识。
出国学习,对于只有中专文化的王顺喜来说,着实是不小的考验。为了闯过外语关,他买来外语词典和录音机,听发音、背单词、记语法。为了学到更多的新装备知识,课堂8小时,他分秒不怠,课余时间,他和战友一起温习功课,破解难题,经常自学到凌晨。一次上专业课,教员对升降舵应急操纵装置的结构没有仔细讲,下课后王顺喜找到教员,请求他将这部分内容仔细介绍一遍。外国教员被他的认真劲儿所感动,单独为他开了“小灶”。
功夫不负苦心人。专业课结束时,教员面对王顺喜的优异成绩和2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连声夸奖:“你用4个月学完了别人需要一年半才能学完的专业课程,并且取得全优成绩,实在了不起!”并将一枚“优秀学员”证章别在了他的胸前。
“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成为一名新型潜艇的合格驾驭者!”回国后,王顺喜和战友们开始驾驭新型潜艇蹈海弄潮。
最大追求:锻造一柄战无不胜的水下利剑 潜艇兵是高度危险的职业,生与死有时就在一线之间。凭借过硬的本领和顽强的作风,王顺喜先后发现并排除故障隐患400多次、重大故障14次、重大险情8次。
一次,潜艇南下执行任务返航途中,10级以上恶劣海况使潜艇左右摇摆度达45度以上,许多战士晕船呕吐,一阵狂浪过后,潜艇突然发生故障,必须上甲板排除。此时,海面浪高风急。王顺喜主动请战,穿上救生衣,系上保险带,在甲板上爬行了近20米,经过努力把故障排除。可就在他返回时,一个巨浪劈头打来,将他卷进大海,艇员们见状奋力拉保险带,才将他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王顺喜笑对风险、舍生忘死的勇气和境界,来自于军人与生俱来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感,来自于一名士兵对胜利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他说:“我的最大追求,就是和战友们一起,锻造一柄战无不胜、令敌胆寒的水下利剑!”
那年10月,新型潜艇首次执行某型战雷实射任务,由于海面风浪大,潜艇摇摆不定。这为战雷实射训练添了许多变数。
鱼雷发射时,要求潜艇必须保持平稳,否则,战雷将偏离目标。王顺喜沉着地操纵着方向舵,使潜艇缓慢地向计划航向机动,到达指定海域后,又改用小舵角控制深度和航向。
“发射!”艇长一声令下,鱼雷呼啸而出。
“鱼雷直接命中目标!”消息传到艇上,王顺喜激动地和战友们抱成一团。随艇坐镇指挥的舰队司令员连声说道:“打得好!打得好!”
最大出息:当一名忠诚的潜艇兵 23年潜艇兵生涯,战友们给王顺喜总结出20多项“之最”:驾驶艇型最多、执行重大任务最多、带出的骨干最多、专业比武获得的名次最多……可他为此付出的也最多。
王顺喜家中四代单传,就他这一个男孩。当初报名参军时,父母只答应让他当兵尽4年义务,可没想到他在部队一干就是23年。
1997年,服役已满13年的王顺喜,又一次面对走与留的选择。在回家休假期间,一位船舶公司老总以提供住房,月薪6000元,每年休假半年,并帮全家户口迁到威海市的优厚待遇聘请王顺喜。
月薪6000元,比王顺喜一年的津贴多出好多。这对当时欠债8000元,爱人、孩子还和父母挤住在乡下三间破瓦房里的他来说确实具有很大的诱惑力。父母也劝他说:“孩子呀,我们把你养活这么大,还没有跟你想享过一天福,你还是早点转业回来吧!”
可回到部队,踏上心爱的潜艇,坐上自己熟悉的岗位,王顺喜又舍不得、放不下。最后,还是选择留在部队,留在心爱的潜艇上,一干又是10个年头。
如今,王顺喜仍是一名有着23年军龄的老兵,同年入伍的战友都已经走上师职领导岗位,有的转业成了腰缠万贯的老板,可王顺喜还是普通一兵。有人对他如此执着不理解,问他:“你在潜艇上干了一辈子还只是个兵,有啥出息呢?”王顺喜总是笑笑说:“新装备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挑战性,需要有人为它付出牺牲,甚至献出生命。如果说有什么出息的话,我的最大出息,就是当一名共和国忠诚的潜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