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难之后
7月22日,雨难过后的第四天,太阳重新照在这座城市。
在市中心的泉城广场上,很多市民点起蜡烛,摆上鲜花,自发祭奠在7·18济南雨难中的遇难者。
截至到20日22时38分,济南市上报的遇难人数已增至34人。从目前统计核查掌握的情况来看,34名遇难者中,并非全部都是济南本地人,有部分遇难者来自山东聊城、河北、四川等地。另外,由于遇难者的遇难地点随洪水转移的可能性大,给核查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目前仍有十几名遇难者身份尚需核实。
据介绍,在已掌握的死者遇难原因中,溺水以及因电线短路、雷击等造成的触电身亡是主要原因。另外,除建筑物倒塌致死外,此次灾害中,一些死者是被困在车中的乘客。
7月19日,雨难的第二天,济南市政府在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5楼会议室召开紧急部门协调会,要求对占据河道、影响行洪的违法建筑坚决拆除。
对那些因灾死亡人员的家庭,济南市民政局近日决定,开展逐户走访慰问工作,慰问金每人2万元。
7月22日,《新世纪周刊》从济南市劳动保障局获悉,因这次突发事件被认定为工亡的城镇职工和农民工,其直系亲属可以按照规定享受有关待遇。
对于此次导致34名市民死亡的雨难成因,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防汛办有关负责人认为,这次降雨过于集中,而济南市地势南高北低,强降雨形成的径流迅速从南部汇入市区。雨水要么积在市区低洼处,要么经泄洪道流入北部小清河。而小清河年久失修,排水能力仅为20年一遇,一旦降雨量过大,小清河溢满,河水便会倒灌市区,这是济南市区防洪的最主要瓶颈。
“在济南主城区,城市管网老化是一方面,近几年大规模修路、建桥也对管网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山东省社科院有专家分析指出,像济南这样的老城市,不少市政设施严重老化,年久失修,一旦有暴雨来临,很容易发生大面积的停水、停电以及内涝积水,加大灾害损失。类似这样的问题,许多城市都存在,而这是救灾应急预案无法解决的。建设一座有气度、有预见性、有智慧的城市,是需要决策者不断“以人为本”地更新城市建设思路的。
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是位于市中心泉城广场处的地下银座商场,这座济南市内最大的地下商场,面临着护城河。7月18日那天,暴雨很快灌满护城河,往堤外溢出的水正好泻入银座之中,一时间,银座地下商场成了护城河的泄洪区。据多位当日从银座逃生的人士透露,整个银座被灌满水,大约不到半小时。
7月18日的雨难已经过去数日,但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余波未平。特别是那些亲人遇难的家庭,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弥补心灵的创伤。
如今在济南,一些市民发起对“7·18”暴雨死者举行隆重葬礼的倡议,并建议在泉城广场为他们建起纪念碑,每年的7月18日,人们可以在这里擎着蜡烛寄托哀思,并警示后人。
[上一页] [1] [2] [3]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