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对8岁的贫困双胞胎兄弟均患白血病,你能救救他们吗?前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副主任罗学群医生向本报打来求助电话。向媒体求助的白血病患者很多,但医生向媒体求助,要求救助个别患儿却很少见。记者得知,罗医生与该双胞胎患儿非亲非故。
双胞胎弟弟林银辉3岁被发现患有白血病,经过一年多的治疗,病情稳定,但今年6月病情复发。而他哥哥林银光在5岁被发现患有白血病,经治疗病情稳定,在老家揭阳休养。曾经为生下双胞胎兄弟而一直被人称为“有福气”的林楚浩,是揭阳的一个农民。如今,为了给两个儿子治病,他来到广州打工,并四处举债,已为儿子花费医疗费用近20万元,贫困的家庭早已不堪重负。“这个爸爸很顽强,不管多困难,都会坚持治疗。换作其他人,可能早就放弃了。”罗医生说。
罗医生告诉记者,他每年都会接诊五六十名白血病患儿。但他为何唯独为这个双胞胎弟弟求助于媒体呢?罗医生坦言,一个凄惨的故事可能会引发很多的善心捐助,但作为医生,他首先考虑的是患儿的治愈率和所需的治疗费的大小。林银辉有70%的治愈率,所需的钱不过五六万元。“有限的慈善资源应该得到有效的分配,让更多的人受益。比如说,100万元善款可能连一个重度患者也挽救不了,却可以救助几十个病情较轻治愈率高的患者。”罗医生从资源优化利用的角度认为,慈善不能仅仅考虑患者的“惨境”,还要结合患者的治愈率等情况来分配有限的爱心捐款。
有限的慈善资源应该怎么使用?广州市癌症患儿家长会会长崔伟雄认为:“选择救助谁,有两个很重要的考量标准,一个是治愈率,另外一个是资金数,同样10万元,相比救一个重度的患儿,救三个轻度的患儿显然是要更为值得。”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中心方主任也认为慈善救助应考虑患者家庭的承受力和疾病治愈率。但亦有一些市民认为“生命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慈善救助也不应只考虑治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