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的老人、儿童、抱孩子的妇女成了这里的常客。老资格的农民画家杨可叙和他的两个女儿、儿媳都是热爱画画的高手,来访的浙江师大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大学生在观看老杨画画,这时手机响了。老杨边接电话边画画,一位大学生风趣地说:“真是现代农民,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经商画画两不误。”
夕阳红 付旭明(男·71岁)
婆媳俩 杨碧仙(女·40岁)
叶洪桐向学生叙述他的作品“春节姑娘”。
猪招亲 陈呈行(男·66岁)
养土蜂 曹增三(男·81岁)
鸡毛换糖 胡福松(男·45岁)
嫁妆 叶兴者(男·50岁)
叶洪桐说:“这大门永远向喜欢画画的人敞开着。”
81岁的曹增三(左一)在向毛协勤(右二)等介绍自己的作品。
乡村晚会 王河(男·30岁) 周碧青(女·28岁)
母亲的礼物 傅小华(女·64岁)
切桕子 付子义(男·40岁)
在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宅二村有一幢与邻家不同,又高又大的房子,外墙是参差不齐的红砖,大门上方贴着硕大的两个字“画仓”。进门迎面是写有“叶洪桐画仓欢迎你”的海报,房内满墙铺天盖地、密密麻麻地贴满了各种不同主题的画,没有一块空白。两条长桌排列在屋中,上面满是画纸、颜料、毛笔等画画的工具。中间拉着几条铁丝,像晾衣服似的用旧衣架夹着新画出的画。这便是64岁农民画家叶洪桐的家,既是他的个人画展览馆,又是义乌农民画创作班所在地,还是喜爱画画的农民相聚的“画仓”。
义乌的农民画曾有过辉煌。在上世纪80年代,一批拿过锄头、漆刷和拨浪鼓的农民,曾创作出许多令人刮目相看的作品。1984年自发成立了“义乌农民画社”,很多作品曾多次到北京及国外办展,老叶的“过大年”成了义乌农民画的代表性作品。1988年,文化部授予义乌“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称号。随着义乌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年的农民画家纷纷下海经商做起了生意,使本已很有声色的农民画创作陷入了低谷。
面对这种情况,老叶看不下去了。为了寻找义乌农民画的出路,12年前他毅然北漂京城,生活虽清贫但很有想法地坚持创作着他那很有个性的作品。曾产生了“红楼梦人物”、“600幅京剧脸谱”、“80幅党史漫画人物”、“500个包公的故事”、“56个民族56朵花”、“八荣八耻”等大量的作品,并在京多处举办展览。在京时,老叶曾多次大老远风风火火地抱来他的作品,让我看并请我帮助他拍照。看着他的每幅画要表达出那么多内容,我心想在画后面他得搜集和研究多少有关资料,真为他的执著精神所感动。
去年9月,在京的叶洪桐得知义乌市将农民画拟定为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一个项目,又要参加即将在义乌举办的文博会,便立马赶回义乌,要重振义乌的农民画。
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老叶骑着辆破旧的自行车挨家寻找当年的农民画家,很快就联络上了多名骨干,组成义乌农民画创作班,聚集到老叶的“画仓”画了起来。这队伍里有81岁的老人,有父女、有母子、有兄弟、有夫妻,他们放下手中的生意颇有兴致地聚在这里探讨、交流、创作,好不热闹。这里没有值钱的电器,挂画用的是老叶儿子服装厂的旧衣架,但他们的创作热情却越来越高,队伍也在不断壮大。
本村一位青年企业家毛协勤办了一家现代胶带有限公司,早就知道叶洪桐的名气。年初,当他得知老叶还一直坚持创作时,便前往他家看望。见老叶的创作条件很简陋,生活也相当清贫时,毛协勤主动提出了要资助一系列推动义务农民画的计划。除建立“农民画网站”外,第一件大事便是在他的企业大厅,举办了有50多位农民画家创作的200多幅作品的展览进行预热。展出了老叶的“100个邓小平光辉形象、理论格言”系列伟人画,及其他画家一大批描绘农村新生活的作品。展览闭幕那天,浙江师大职业技术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的20多名师生,慕名从金华到义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叶老的画仓和展览。一位学生感慨地说:“叶老!你的画仓简直成了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啊!”
在“现代义乌农民画作品研讨会”上,市文联,文化馆等有关领导、专家及农民画家、大学生热烈发言,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看法,使众农民画家大受鼓舞。会后,毛协勤对记者说:“看了这些作品,我也深受感动,这些穿着朴素的农民能创作出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让我很佩服,我要为农民画走向市场尽一份力。”叶洪桐最大的心愿是农民画创作要后继有人,他说:“这次画展结束后,我想招一批孩子到我的画室里学画画。我不收任何费用,学画的孩子如果不嫌弃,中饭可以在我家里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