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式军服陆海空女军官礼服。
袁学军摄
南昌起义部队所着服装。
50式女军服,从左至右:海军夏服(连衣裙)、陆军夏服(连衣裙)、空军冬服。
50式军服是全军历史上第一套全军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的军服。
55式礼服。
55式军服是我军第一套军衔服装。
65式冬服。
65式军服是装备时间最长的制式服装。
85式军服,主要是为了配合恢复军衔制而定型生产。
87式军服,第二套军衔制服。
军队在1988年10月1日重新实行军衔制,全军官兵换发87式军服。
99式士兵夏服。
04式士兵冬常服。
换装折射现代后勤改革方向(核心阅读)
军服不仅仅是服装,也是部队的重要装备,是构成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因此我军官兵的“穿衣”问题,从来都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一件大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是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实现后勤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着眼有效履行历史使命,我军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主要目标任务,概括为保障体制向一体化推进、保障方式向社会化拓展、保障手段向信息化迈进、后勤管理向科学化转变等几个方面。
可以说,在这几个“化”上,这次07式换装都有所体现。在这次换装全过程中有了很多新的理念、新的思路,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新的做法。所有这些,可以说是现代后勤改革方向的一个缩影。
在全国人民欢庆建军80周年这天,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换上了崭新的军装。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里,出席全军英雄模范代表大会的济南军区某红军师政委周和平身着新军装礼服,倍感自豪:“这是我穿过的最好的军装!”
从南昌城头的红领巾、红袖章到长征途中的灰布衣、八角帽;从金星闪耀的元帅服、将军服到大街上流行一时的解放帽和军用挎包;从天安门前穿着07式军服站岗的战士到身穿礼服走进人民大会堂的英模代表,80年来,军服的每一次变迁,都记录着那个时代最浓烈的色彩。
红领巾、红袖章,灰布装、八角帽
人民军队在成立之初,并没有自己的军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的枪声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起义部队大多数穿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服装。为和旧军队区别开来,起义部队官兵每人系一条红领巾。
“那一夜,红色的旗帜、红色的灯光、红色的领巾,南昌城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一位曾参加了南昌起义的老人这样回忆。
在同年的秋收起义中,穿着各式服装的农民自卫军、工农义勇队,尽管服装并不统一,但每个人的胳膊上,都佩戴着一束同样火红的袖章。
红领巾、红袖章,仿佛一簇簇明亮的火焰,在黑暗的大地上跳动,诉说着与旧时代的决裂。
86岁的老红军夏精才当年是穿着露着屁股的破裤子加入红军的。从参军到走出草地,他一直都没有军装。
“后来有一次打土豪时,连长给了我一条地主婆的绸缎裤子。”夏精才回忆,“这条绸缎裤子穿起来很别扭,打仗、行军都不方便,我一直穿到了陕北。”
“红军初期的服装主要靠自制或从敌人手中缴获而解决,有什么穿什么,没有统一的样式。红军制作军服的材料来源,一是从城里买来一部分;二是把打土豪没收来的衣服和布料加以改装。”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这是红军历史上少有的一次统一制作军服。
1929年3月,红四军在攻下了闽西重镇长汀城后,仿照苏联红军的军装(中山装式,下有两个口袋)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赶制了4000套军装——在军衣的领子上缝上两块红布领章,八角帽前缝上五角星。
穿上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军装,毛泽东和陈毅,两位革命家却不约而同地说了一句诗一般的语言:
毛泽东指着红军军服领口上的两个红领章说,这代表两面红旗;陈毅说,灰蓝色代表天空、海洋、青黛的群山和辽阔的大地。
让红旗插遍群山和大地——一身灰色的军装,在革命者的眼中,具有别样的浪漫和风流。
此后,各根据地红军的服装据此逐渐统一,但颜色多为灰色。
不久,这支肩扛红旗、头戴红星的队伍,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开始了照耀中国、震惊世界的红色之旅。
“八路”臂章、“新四军”臂章,解放帽、元帅服
上衣立翻领、对襟单排五粒扣、四个明贴袋,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标志性服装。
在84岁的老八路强勇的记忆中,他的第一身像样的衣服是平型关大捷的战利品,14岁的他当时是吹响战斗冲锋号的司号员。
“战斗结束,缴获的军大衣足够全师每人一件。”强勇回忆,那时,谁也没奢望穿上八路军自己的军服,伪军军服、日军军服,反正是缴获什么穿什么。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服装、标志基本与国民党军队相同。八路军、新四军都佩戴“青天白日”帽徽,但臂章上却清楚地标明了自己的身份。八路军佩戴“八路”长方形臂章,新四军佩戴“新四军”或“N4A”的臂章。八路军的军服颜色多为土黄色,新四军多为灰色。
有了新军装的八路军、新四军却并不乐意戴上青天白日帽徽。
“几千人在场子上,全被雨淋得透湿,很多人哭出了声音。”时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六八八团政治处青年干事的干思贤回忆。
刘伯承曾作了这样一个比喻:“换顶帽子算什么,只要我们的心是红的,我们是白皮红心萝卜……”
为了民族大义,为了拯救中国,摘下红军帽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奔赴各个抗日战场,直至迎来伟大的解放战争。
随着战略进攻的步伐日益加快,这支解放大军迫切需要自己的军服,需要自己的徽章。
1948年12月,军委后勤部召开全军后勤会议,把军服颜色确定为黄绿,材料为棉平布;标志符号由臂章改为胸前佩戴“中国人民解放军”黑字白底红边的布胸章;帽子改为圆形短檐帽(即“解放帽”),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
“这是军队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服装样式和色彩,1949年10月参加开国典礼阅兵式的部队,穿的就是这种军服。”总后勤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说。
1955年9月,中南海怀仁堂将星闪耀,朱德等10人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粟裕等10人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璀璨的元帅肩章和将星标志着我军55式军服的诞生。
10年后的街头,是一个流行绿军装的年代,解放帽和军用挎包成了年轻人的时尚。“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朴素大方的65式军服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三片红”。
改革开放的春雷使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世界。老百姓开始穿上西装、领带,87式军服的夏常服改成了西服领,穿衬衣系领带。
封闭了数十年的领口终于打开了,它的背后是国家和军队全新的开放意识。在07式军服中,男军官的冬常服也打开了领口。
礼服、常服、作训服、标志服饰
从今年年初参加尺寸测量起,少校军官刘燕就对07式新军装充满了期待。她没有想到,这次换装会为她量体裁衣,更没有想到,礼服会整整齐齐地挂在防尘袋里送到手中。
上个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一所军校的刘燕还记得,因为裙子太肥大,很多女同学不得不在腰间卷上好几圈,把原本过膝的军裙卷成了“超短裙”。
被称为“07式”的新一代军装配发全军后,这样的尴尬可以大大减少。
在这次解放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三军换装中,全军军官第一次配发了礼服,第一次采取了礼服“单量单裁”、常服“套量套测”的方式。
“新军装按照人体尺寸分布规律,扩大了号型的覆盖范围;礼服全部单量单裁,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合体性。”07式军装的设计师、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苏扬说。
军装越来越合体的背后,是中国军队精确化保障能力和理念的增强。
“我军服装制作和管理逐步由粗放向精细,由定性向定量,由经验向科学发展。”军事科学院教授王安说,“衣着是否合体,因人而异。"单量单裁"既实现了整齐划一,又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从红军时期到今天,人民军队在8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强调绝对统一逐渐走向包容差异、尊重个性。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军队是集体与个体的统一,军队的美是群体美与个体美的统一。”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副部长、曾多次参与军服设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国泰说。
从陆军军装更适合中国人肤色的松枝绿到增加了翘度、显得更挺拔的大檐帽,从采用猎装式、使体型更显修长的春秋常服到军官胸前色彩斑斓的级别资历章,07式军服的“美”无处不在。
“自1950年全军统一军服制式以来,我军先后进行了12次军服改革调整。”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说,“这次是我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涉及礼服、常服、作训服和标志服饰4个系列共644个品种,也是我军最全面、最系统、最顺利的一次军服改革。”
第一次配发级别资历章和国防服役章,第一次将女军人的大檐帽改为卷檐帽……07式军服中,新增品种达数百个。
“中国军队将用3年时间完成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换装,3年被装费用集中增加60亿元。换装后,中国军队官兵人均被装费用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廖锡龙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每一身军服、每一种色彩,映射的都是一个时代。
在人民解放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征途中,伟大的变革正接连上演。
但,军服包裹着的那一颗颗红色的心,永远不变。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供本报专稿)
(资料照片 夏鹏泽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