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发现
大学生记者博客日志
宁波印象:动力、活力、潜力
在众人的酣睡中,汽车驶入宁波。这个杭州湾格局中极为重要的城市开始在我们的脑海中形成点点印象。一天的采访过后回顾此番感受,宁波印象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动力、活力、潜力。
动力:我们宁波行的第一站是北仑港。这个排名国内第二、世界第四的深水大港给我们展现出非凡的活力。沿路高高堆砌的集装箱,码头上忙忙碌碌的工人们,江面来来往往的货船游轮,这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宁波的跳动。正如宁波港负责人所言:“这里的繁忙体现着中国的经济现状,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是国家的脉动,宁波的这股脉冲不仅仅作用于浙江,也不仅仅体现着中国动力,更呈现着走向世界的明确取向。这股动力来自政策的良好导向,来自高端人士的超前创意,更来自基层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当所有的力量汇聚的时候,动力的作用影响变得更为宽广和深刻。
活力:虽然我们没有走进宁波的各大高校和知名企业,但在这块土地上,拥有16所高校(且不依靠国家投资而建成),拥有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品牌——雅戈尔、杉杉、罗蒙等等。当来自全国各地,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类工程师、设计师都聚集到此的时候,可以想像,在这些学校、企业的背后有多少智慧在支撑,又有多少理念在创新。或许,正是基于他们,这个城市的活力才得以如此充分地展现,才得以如此令人艳羡和令人赞叹。
潜力: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全面投入建设,宁波是当然的最大受益者。面对这样的地理优势和发展趋势,宁波具备了更大的潜力去抢占发展先机。这,承载了一个城市的梦想、一代人的梦想、一个时代的梦想。宁波不仅仅是梦想者,还是参与者,更是最大得益者。拥有先天的自然深水港,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拥有“面朝大海”的独特地理,当所有这些凝聚此地的时候,宁波的发展潜力怎能不强大,怎能不深远?孟婧(浙江工业大学)
让知识变成与实践结合的能力
今天毛市长的讲话中给我触动最大的是关于人才的说法。
在美国,大学里选修双学士,或者主修+辅修的学生相当多,比如我自己就在读会计学和化学工程的双学士学位。但是,国内的某些大学,学生对某一方面钻研得比较深,但知识面偏于狭窄了。毛市长在今天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宁波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那么我想,国内的大学是不是也可以把学习分成两类,就是做研究和不做研究的。那些不做研究的,比如金融专业,是否可以让学生更多地结合社会,结合自身的专业,再选修一些金融以外的专业,以便扩大知识面。
另外,在我学习的微观经济学课堂里,老师不仅仅讲书本上的东西,我们更多的是看华尔街日报,看当日的股市大盘走势,学着如何操盘,或者针对美联储调整利率的做法结合当前形势做出自己的分析,这样就让知识变成了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目前,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学习炒股,那么对于这种风气,是不是不应该只是一味的遏制,如果在有控制的情况之下加以引导,至少对学生的能力是一种相当大的提高。
翁寰瀛(美国华莱士大学)
我们是杭州湾城市群的一个节点
从22日的杭州站到今天的宁波站,我们的活动已经进行了3天。3天来我听的最多得一句话就是“我们是杭州湾地区的一个节点,应该为杭州湾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做贡献”。不论是杭州市市长蔡奇,还是今天的宁波市市长毛光烈,抑或是杭州、宁波市政府的下属机关都说了这句话。
虽然在采访之前我的准备并不算非常充分,但依然有一种感觉,那就是杭州湾区域的城市各有特色,如果加以整合利用,其发挥出来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也许这就是“城市群的集聚优势”吧。
随着城市的发展,特别是高速公路、铁路的相继开辟,杭州湾区域6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在我看来,杭州湾区域的城市之间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相融,有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利益要求和良好基础。我一直期盼着有一天,杭州湾区域、长三角地区能抱成一团,共同发展,利用各个城市的优势,发展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以推动杭州湾、长三角,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徐涛(浙江大学)
与“变形金刚”合影
早上去参观宁波港,车往那儿开的路上,远远就看到了一只只大手臂和一个个铁家伙。当下正在热映的《变形金刚》中的大铁家伙和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装卸桥还真有点儿攀亲戚的味儿。
在港口,大家尽情地享受着这空间的满足感,看着这个在香港枪战电影中经常出现的热门场所,谁都忍不住掏出相机,纷纷以这些变形金刚作为背景,留下值得纪念的影像。 韩斌(浙江传媒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