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作为一个地区性国际组织,东盟成功具有相当重要的典型意义,值得世界其他地区、特别是相对贫穷落后的亚非拉地区借鉴。
团结才有力量
国际关系的历史其实就是大国交锋的历史,小国、弱国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东盟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历史规律”。
东盟诞生于1967年,其时正是“美苏冷战”高潮期。东盟所在东南亚地区在当时是冷战的“热点”,在越南,东西两大集团都下了极大赌注,把整个东南亚地区拖入战火之中。
在这一背景下,东盟成立的初衷之一便含有联合起来自保的意味。随着东盟的发展,东盟的“团结”模式逐渐显现了威力,不仅在政治领域取得巨大成功,在经济领域也尝到了甜头。
东盟在政治安全领域的最大成就,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到1976年签订、1987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都旨在“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
东盟的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又使东盟各国间增强了理解与互信,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某些矛盾。东盟各国自觉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在处理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
在经济领域,1992年1月东盟国家首脑达成共识,通过《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建立东南亚自由贸易区(AFTA)。这是对东盟成立以来所进行的各种经济合作方式的综合提升。十几年来,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鉴于老新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1999年11月,东盟确定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最终建成计划:六个老成员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实现零关税的目标提前到2010年,四个新成员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实现零关税的目标提前到2015年。
独特的“东盟方式”
二战后,亚非拉地区几乎每一个地区都成立了地区性国际组织。但这些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真正成功的可谓凤毛麟角,像非洲国家联盟、南亚区域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等,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没有为本地区的发展、合作带来重大的促进。
与这些国际组织相比,东盟可谓一个特例,它不仅促进了东盟各国的发展,而且大幅提升了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地位,可以这样说,目前亚太地区的任何重大事务,没有东盟的参与都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比东盟成立早的欧共体(欧盟的前身)更是地区合作的典范。但欧盟发展一直由法德两个大国推动,这虽然让欧盟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但也让欧盟产生了严重的“依赖症”,目前欧盟宪法条约搁浅,都跟这种依赖症有一定关系。相反,东盟从一成立开始,就没有所谓的“火车头”,亚洲特色的“共识原则”成为东盟的主要决策方式。
东盟在成立初,即确定了各成员国不分大小、强弱,决策时一律处于平等地位的总原则。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东盟创立一套系统和完善的多层次决策和运行机制。东盟的重大决策,由首脑会议和部长级会议作出,这两种会议均由各成员国轮流坐庄,体现出各成员国一律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东盟的决策方式也具有灵活性,对于无法达成一致的决议,允许成员国保留自己的意见,通过寻求最低限度的共识和让步来完成决策过程,这就是采取“N-X”原则,只要大多数同意即可通过决议。总之,东盟决策机构松散,决策方式灵活。
平等、无核心而又不失效率的决策和运作模式,被称作是“东盟方式”。”东盟方式“原则加强了东盟的和谐平等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所有国家都可以在平等的平台上探讨问题,这为东盟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国平衡策略
在外交领域,东盟一直奉行战略合作与大国平衡相结合的策略。
两极格局解体后,东盟从战略层面审视其与各大国关系及自身扮演的角色和作用,认识到在亚太地区多元力量并存、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只有与所有大国保持和发展平等友好关系的同时,又与它们保持适当距离,才能不被任何大国视为竞争对手和潜在威胁,利用大国力量在东南亚的卷入和相互制约,来确保自身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东盟主办的“东盟地区论坛”,已成为东盟寻求大国平衡的平台。“东盟地区论坛”不仅包括了中、美、日、俄、印度等亚太大国,英、法、德作为欧盟代表团也参加了论坛的各项活动。在这个平台上,东盟发挥着地区平衡器和稳定器的作用。到目前为止,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是成功的。东盟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和未来亚太区域合作的新格局中,东盟作为中小国家集团,仅靠自身的实力是无法与欧盟、北美等经济集团以及各大国平等对话的,要想维护既得利益和获取更大的利益,坚持以东盟为核心的亚太政治经济安全多边合作机制,坚持“大国平衡”战略将是最好的经济选择。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赵健)